你当前所在位置:主页>音乐学院>乐器>小提琴>关于小提琴乐器 >20年前的制琴工具,还握在他手里



20年前的制琴工具,还握在他手里


[db:来源] | 2012-04-04



摘 要: 摘 要:20年前的制琴工具,还握在他手里——访旅美制琴名家江峰 2009年春天,中国乐器学会提琴制作师分会在北京组织活动,江峰提前一个月从美国回到北京,协助郑荃教授组织此次会议。往年他回北京时,几乎不参加什么聚会活动,只是埋头在家里做琴,而今年

 

20年前的制琴工具,还握在他手里——访旅美制琴名家江峰 2009年春天,中国乐器学会提琴制作师分会在北京组织活动,江峰提前一个月从美国回到北京,协助郑荃教授组织此次会议。往年他回北京时,几乎不参加什么聚会活动,只是埋头在家里做琴,而今年因为忙于提琴制作师分会的活动,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木料几乎没有动。江峰为了丰富此次活动内容,还邀请来两位国外提琴制作师进行讲座,其中一位克里斯托弗?吉尔曼,另一位叫弗朗索瓦?戴尼。在国家大剧院的一个厅里,克里斯托弗?吉尔曼向中国的提琴制作师讲述了提琴的油漆工艺流程,江峰担任了讲座的翻译。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到江峰,他带着一幅眼镜,面容清癯。说话不温不火,很是持重。 在江峰结束活动准备启程回美国的前一天,我前往通州采访了他。 制琴让我感到幸运通州的家是其父江云恺先生的住所,琴柜里关着一些提琴,也有江云恺先生制作的低音改革乐器——古瓶琴。 江云恺先生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制作专业,多年来在制作乐器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乐器改革。无疑,江峰学习乐器制作肯定是受父亲的影响,江峰也称,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乐器制作产生了兴趣。在沈阳读高中的时候,江峰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动手刻过琴头,也做了一些提琴的小配件。他记得真正动手制作提琴是高二的夏天,那年,他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了他的第一把小提琴制作,这支琴最后居然被人买走了,对一个初涉提琴制作的人来说,这种成就感是很大的。 1989年,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开始招生,江峰如愿以偿进入了这个年轻的专业,成为制琴大师郑荃先生的第一批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他接受了很好的基本功的训练,敬业精神也根植于心。“我记得我们十分崇拜和敬仰郑老师,我把制琴这项工作看得很神圣,使得这么多年我一直往前走。”,毕业后,江峰又留在郑荃教授手下工作了四年。前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待了八年。“我的路程是很单一的,并没有事先设计好。”江峰说,从一上音乐学院开始,选择了制琴这条路,并当作未来事业的主攻方向。时隔20年,江峰称自己把这条路走通了,安身立业,能靠它吃饭了,他很欣慰。 不断学习先进的东西1997年6月,江峰离开中央音乐学院前往美国。“出国时,我记得当时的目的并不十分明确,很茫然,不知道去哪里工作,也抱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就回来’的打算。”江峰说,来到美国后发现,美国还是容易让人留下来的。在美国,他也有去琴行修琴的机会,但他对制琴的兴趣显然超过了修琴,他还是宁愿走制琴这座独木桥。“开始是给别人干,换过两个单位。”他承认自己手上的功夫不错,也很有悟性。看了新的东西后,很快就能学会,自我感觉可塑性比较强。在陌生的国度,江峰接触到了在国内从未见过的新的东西。他发现,美国的提琴在制作风格和制琴理念上跟他在中国看到的有不同之处。江峰认为,你首先要判断这些东西是否正确,如果认同他的风格,你就会去改变过去的想法而去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江峰承认,也许有些人在转变思维模式和接受新生事物方面很难,你必须教他一套审美方法和标准,否则他接受不了不同风格、不同理念的事物。江峰说,世界很大,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在美国,江峰开阔了思路和眼界。他说,一个人的思维成熟了以后,最终会落在某一点上。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青年时代专攻一两样,打牢基础,但要明白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我明白江峰所说的意思,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人们要学会变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在中央音乐学院八年时间,江峰感谢郑荃老师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靠制琴手艺可以走向世界,并以此为本。比赛获奖的正面效应  “以前我不认为制琴比赛能给一个人带来成功,我低估了比赛这个现象。后来我得奖之后,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有误。它的正面效应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2000年,江峰携琴参加了美国提琴协会举办的VSA提琴制作比赛,一举获得了工艺制作银牌。几年前,江峰还参加了在英国的一个提琴制作比赛,那时一个难度很大的比赛,高手云集,江峰获得了提名奖。江峰自认为那次成绩是不错的。2004年,江峰在美国VSA提琴制作比赛中,所参赛的小提琴工艺、声音俱佳,一举获得金牌。那一年,破茧成蝶的江峰开始起飞。他独立门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他深思熟虑,精心制作出一支支令专业演奏家爱不释手的提琴。如今,他每年仅制作七八支琴,材料多选用来自欧洲和美国的高档料。水涨船高,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江峰的提琴身价自然攀高。   中国的提琴制作实力逐渐强大 “今天,中国的提琴制作实力非常强大。”江峰说,再过几年,相信中国的提琴制作实力会更强大。“作为北京提琴制作师分会的理事之一,我见到一些新会员的作品,一把比一把好。”江峰笑着说:“我心里挺害怕的,他们做得非常好。”他称,即便是在国外,能做得这样好的水平的人也是不多的。“并不是他们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了,但可以看出他们下的功夫已经很深了。”江峰又说,提琴毕竟是西方的东西,相比较他所见到的新会员的作品,在提琴的艺术性方面,它们与国外作品相比还有很多差距。假如中国的一些制作师未来在琴的风格上和整体上再有所提高,那么,中国的高档琴制作方面无疑就是世界上很有实力、很重要的一个国家了。“如果中国制作家能够掌握外语,有出国短期培训的机会,多浏览专业书籍,多观摩一流的意大利提琴,中国再涌现出十个、二十个提琴制作名家,就会在世界提琴制作行业中占领应有的席位”   世界正经历着一个提琴制作的文艺复兴江峰说,现在提琴制作正经历着一个行业上的文艺复兴,倒退二三十年,是没有这么多人干这个事的。“我很幸运,正好在国外赶上了这个时机。”他说,在国外,人们从事提琴这个行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交流对促进和提高业务水平无疑很有帮助。江峰建议:“国内制作师也该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多出售作品。”是的,无论是哪位制作师,都是靠出售作品而生活的。作品销售得越好,越能证明他的制作水平和自身价值。“制作师还要多与专业演奏人士沟通,通过对演奏专业人士的影响,让他们明白好琴的标准,进而扩大国内优质提琴在国内的销售渠道,达到双赢的目的。”江峰说。     说起参加提琴制作比赛,江峰很理智地表示:“我不能做好一把琴后该出售时也不出手,非要等着参加比赛。我要靠提琴谋生。我做琴不是为了比赛而做琴,比赛不是我的上帝,演奏家才是我的上帝。”他说的很实在,也很实际。江峰称,他的提琴订单已排在三四年之后,忙不过来。 江峰20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工作室使用的制琴工具,至今还握在他的手上。对提琴制作的痴迷,让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如果取得了一些成功的话,我觉得很幸运,也庆幸自己选择了制琴这个职业。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一种幸福。江峰选择了一条简单而清晰的事业路径,他从20年前做琴开始走到今天,这条清晰的路径并将继续在江峰的脚下延伸。




评价:
表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