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钢琴 » 学习指导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版本比较
[2009-07-16]

点击查看大图

一.舒曼及其创作简介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在Beethoven和Schubert等大师的音乐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19世纪30~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德奥以至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早年按照母亲的意愿学习法律,但始终对艺术保持着兴趣和热情。后跟随Friedrich Wieck学习钢琴演奏,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但由于手指受伤放弃了自己成为钢琴演奏家的梦想。舒曼此时的创作已经显露出新的浪漫主义观念,称自己是“耽于幻想的音乐家”,认为音乐就是“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 舒曼要用音乐写出自己“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他在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的目的也是要通过音乐评论,进一步论证这种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和主张,并宣扬和捍卫欧洲先进的音乐艺术。

      1835年舒曼和其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经历一系列磨难后终于得以结合,舒曼进入了生活幸福的创作丰收期。并且还应Mendelssohn的邀请,到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

      1844年舒曼开始出现精神病症状,辞去了杂志的主编工作,创作和指挥活动也连连受挫。其病情后来越发严重,最后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在痛苦中曾投莱茵河自杀未遂,生命的最后两年在精神病院中度过,1856年逝世。

      舒曼的音乐价值在于其钢琴诗人的气质,他比Chopin更追求作品的文学和哲学内涵,其作品更有一种朦胧美。但是又过于精雕细凿,远没有Schubert钢琴作品中那种诗意的浑然天成。舒曼把他的忧郁过多地投入作品之中,使其有一种阴影美,因此也缺少一种明亮和流畅。

      舒曼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表述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织体等精微的笔法而达到的,这些个性化的音乐语言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a小调钢琴协奏曲之中。

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 Op.54  简介

      这是舒曼唯一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钢琴协奏曲(另有单乐章钢琴与乐队作品引子与热情的快板,Op.92),1841年写第一乐章,1845年完成其他两个乐章,1846年1月1日由克拉拉首演。该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重重阻Χ?〉贸晒Γ?醋饕菜嬷?鱿指叱薄@智?魈庀拭鳎?硐至俗髡叩纳?罾硐胍约拔???氛?男拍睢K淙辉谕獗砩嫌牍诺涞男?嗲?啾炔⒉幌缘眯掠保??抵噬险馐且皇准?呃寺?饕逄厣?母智傩?嗲??


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深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这一乐章的结尾又由钢琴奏出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把作品推向高潮而华丽地结束作品。


三.几个代表性版本的评述与比较

      这部协奏曲可以说是最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因此版本非常之多,而好版本也是数不胜数,基本上每位钢琴大师都曾经录制过这部协奏曲,有些演奏家还录过多次,比如Argerich录过三次;Richter录过四次等等。

      一般认为这个协奏曲比较权威的版本包括:Lupu,Brendel,Richter,Perahia,Rubinstein等等。本文拟比较四个版本,这四个版本包括:

Pollini演奏,Abbado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DG公司

Zimermann演奏,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2年DG公司

Lipatti演奏,Karajan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48年EMI公司

Argerich演奏,Rabinovich-Barakovsky指挥意大利斯维泽拉交响乐团,2003年EMI公司

比较这四个版本的原因在于虽然这四个版本都不能算非常权威的版本,但却都是特色鲜明,充满性格的版本,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1.       四个版本的整体风格和评价

Pollini是意大利演奏家,在1960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第一名。他善于演奏幅度较大和力度较强的作品。他的整体风格是沉着而冷静的,追求触键的准确和清晰,有“在无菌室中培养出来的清净”之称,在20世纪中后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滤去了浮躁的情感,却洋溢着理性的光辉,与俄罗斯学派的演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由于追求理想而常常摒弃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他的演奏往往过于坚硬和精确,而流畅、刚柔对比不足。同样,在这个协奏曲的演奏中Pollini也保持了这样一种风格,技巧高超精湛而标准,结构安排从容而充满理性,音色澄澈而潇洒。从引子的几个著名和弦到尾声,义无返顾,冷酷到底,让人们领略了另一种风格的舒曼,但相对早期一些录音来说这种冷酷的风格还是有所收敛的,缺点是演奏家自己的东西似乎少了一些,这也是Pollini的演奏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Pollini还曾经有一个和Karajan指挥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是1974年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从表现舒曼的特殊风格来看这个与Karajan合作的版本要稍稍强于与Abbado合作的版本,当然后者也是相当出色的,Abbado的协奏有其一贯的高水准,而且考虑录音质量方面还是1990年的更好。

同为Chopin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获得者,Zimermann的演奏风格则和Pollini大为不同。他兼具浪漫气质和精湛的技巧,他的演奏音色细腻清新而富于变化,风格内敛而不拘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听他的演奏,有一种沐浴于温暖而和煦的春风中的感觉。Zimermann这个协奏曲的录音是在1982年录制的,这个时候他刚结束获奖之后长时间的闭门修炼,技术精湛,结构标准。但是此时其自身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演奏有些过于规矩和拘谨,音色变化不多,缺少了一些其后来演奏的细腻和精微,抒情性也有所欠缺。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协奏可谓天衣无缝,几近完美:从容的步态和优雅的分句,精准而成熟的结构,迷人的抒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无不体现了指挥帝王的大家风范,最大程度地弥补了年轻齐莫曼在激情和色彩上的不足,也没有老卡担纲协奏常出现的喧宾夺主的问题,这张唱片也成为老卡二十张金版唱片中的唯一一张钢琴协奏曲唱片。因此,笔者自己认为这个版本可以被视为一个比较标准的版本加以研究,但是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不能算一个优秀的版本。

Lipatti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演奏家,34岁时因患白血病去世。Lipatti在声部层次,音色和分句的处理上都有极迷人的魅力。他的演奏如绅士一般的彬彬有礼,但同时也充满了阳刚之气,毫无半点的阴柔或者做作。钢琴大师Cortot曾经评价Lipatti“不论是Mozart或者Bach,抑或是Beethoven和Chopin,他都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其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这个录音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单声道历史录音了,在四个版本中是音效最差的,但却丝毫不能掩盖Lipatti演奏中迷人的魅力和摄人心魄的力量,能把这部极其抒情的协奏曲演奏的这么充满阳刚,除Lipatti以外恐怕很难再找到了。实际上,在Lipatti录制这个协奏曲的时候已经被白血病折磨的异常痛苦,他已经听见了死神的召唤。但是顽强的演奏家在演奏中依然表现出极其优雅的气质和战士般的坚定与刚强。面对死亡,年轻的演奏家没有任何的畏惧和不安,没有任何的孱弱和勉强,指尖下的音乐中没有鲜花的绚丽芬芳,没有阳光的灿烂辉煌,更没有任何对尘世的眷恋,却充满着人性的伟大和对生命的执着。聆听这样的录音,我们只能为演奏家的精神而深深的鞠躬。

Argerich也是一位极具性格的演奏家,她的演奏充分展示出如吉普塞人一般奔放热情的性格。她以女性少有的有力触键以及对速度的敏锐把握,加上高超惊人的手指技巧,在演奏中显示出极其辉煌亮丽的风格。她的演奏风格大胆而夸张,充满刺激,令人侧目,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尤其善于表达情感充沛、能充分体现色彩感的作品。Argerich在DG公司已经有过两个这个曲目的录音,都是非常优秀的录音,充分体现了演奏家极端个人化的风格。而Argerich本人也是对这个作品非常喜爱,以至于这个新的卢加诺音乐节的现场版本把她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相比从前有增无减。从头到尾伴随着一种紧张的生命力,音色明亮辉煌,节奏紧凑,对比强烈,在动态和力量上异常夸张和刺激,但有些部分因为过于追求表面效果,思想深度有所欠缺,而且某些部分的演奏由于太快太赶有些失控了,给人一种慌慌张张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且一些地方句子的衔接也处理的很奇怪。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相比从前的两个版本,年逾六旬的演奏家技术上几乎没有见到任何的退化,依然保持着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准,随着岁月的流逝,Argerich的天才成色没有丝毫的减退,她仍然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天才。可惜的是为之协奏的乐团和指挥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

2.       比较几个经典的片段

整体上来说,舒曼唯一的这部钢琴协奏曲可称的上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精品,无论钢琴演奏技法,乐队的写作还是思想深度都有很大的突破,为舒曼的创作添上了辉煌的一笔。涅高兹钢琴演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苏联钢琴大师Emil﹒Gilels曾经把这部协奏曲称为自己最钟爱的钢琴协奏曲。

限于文章篇幅和作者水平,这里不能细致比较几个版本的全部演奏细节。由于前文已经从宏观上比较和评述了四个版本的整体风格,下面只简单地比较几个片段的演奏,希望从中能够恰当地把握各个版本的不同风格。


ⅰ 序奏

      这是个著名的只有四个小节的序奏,和格里格钢协那个渐强的序奏一样,先声夺人地抓住了听众,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个序奏记住了这个作品。

      相对其他几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Pollini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音色丰满厚重而结实有力,没有丝毫的迟疑。相比之下Zimermann的则显得单薄了一些,第一个和第二个和弦还有些迟疑,明显没有Pollini的老到。

      Argerich的序奏则明显表达出她极端个人化的演奏风格,勇猛有力,不假思索,一针见血,没有一点的喘息,在作品的开端就把听众带进了一个充满紧张生命力的氛围内,但多少显得有一些仓促和零乱。

      最耐人寻味的是Lipatti手下的序奏,虽然这个版本整体上是偏快的,尤其是末乐章,但这个序奏却是四个版本中最慢的,几个和弦是字字珠玑,没有丝毫的懦弱或者柔弱,相反却异常坚定和刚强,好像一个庄严的宣告,预示之后将会有更令人激动的演绎。


ⅱ 第一乐章展开部的行板

      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有一段以降A调写成的优美的行板,我个人认为这是第一乐章中最有魅力、最富有抒情性的部分,左手轻柔的分解和弦衬托着右手如牧歌般优美的旋律,在弦乐和木管的配合下充分显示了舒曼在抒情乐段写作上的深厚功力。这一段行板和作品第二乐章中段钢琴和大提琴,木管互答的段落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说Pollini,应该说他的整体风格是不适合演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部分的,他的演奏过于理性化,感情因素很弱。在这个部分确实是这样,演奏干干净净而又平淡无奇,音色比较直白而且变化不多,听来就是在陈述,而不是在倾诉或者诉说。

      Zimermann在这一段听着就舒服的多,这种段落也确实适合他细腻抒情的风格,朴素的外表下隐藏着温情,还略带些朦胧,但某些句子还不很顺畅,左手分解和弦流动性不足,色彩上也有些单调而欠细腻和敏感。毕竟演奏家那个时候还很年轻,相信如果Zimermann现在重新录制这个作品的话,这一部分一定会是非常精彩的。

      再说Argerich,虽说他的整体风格是热烈而充满激情的,但这一段的演奏确实如她演奏Chopin的“平稳的行板”或者Schumann的“童年情景”一般,展现了她演奏中的另一面。柔软温厚的触键,灵动晶莹的音色都投射出一种内在的诗意,不足在于由于过分追求音色的轻盈,听上去有些不稳定,显得飘忽不定。

      最后说说Lipatti,绝世天才果然出手不凡,把这一段演绎的超绝,成为整个版本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左手的分解和弦如潺潺流水一般若隐若现不留痕迹,右手简单的旋律每个音都深思熟虑而又朴实无华,整体似璞玉般纯净无暇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崇高境界,如若不是具有过人的理解力和对音色层次的控制能力,这样的演奏水准是不可能达到的。这里顺便罗嗦一句,Lipatti的演奏技巧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但从没有人把他看成技巧大师,我想这样的演奏才是更高层次技巧的展现吧。

ⅲ 第一乐章的华彩段

      和大部分协奏曲一样,作品在第一乐章再现部中安排了一个华彩段。相对其他一些浪漫主义协奏曲,我认为这个华彩并没有孤立存在而过分的强调演奏技巧,而是在技巧性演奏的基础上展现作品的抒情性,和谐地融入了整个作品中。这个华彩大体分三段,第一段是类似于复调作品的行板,第二段是由和弦演奏组成的激昂的技巧性部分,第三段是由颤音,琶音等组成的流畅优美的段落。

      在对这个华彩的演奏中,Pollini显得老到而标准,理性化的严谨结构,平稳的呼吸,从容的步态,很强的控制和分寸感,技巧性的华彩段被演奏家注入一种哲学化的稳健思考。

Zimermann对华彩第二段的演奏比Pollini要更加情绪化,显得朝气蓬勃,但第一段显得有些飘,不如Pollini处理的那么成熟,第三段开始时的颤音也似乎有待商榷,太强太集中,但随后的下行琶音非常不错。

Argerich的演奏整体速度非常快,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个段落被她赋予了一种极端个人化的自信和霸气,节奏上一气呵成,毫无喘息,如天马行空般摆脱一切格式化的束缚去享受自由飞翔的快感,几乎是没有任何停顿地完成华彩的演奏。

Lipatti演奏的这个华彩是速度最慢的,但却是非常音乐化的,分句和音色却非常讲究,中段的和弦坚定无比。最值得一说的是他的颤音,平稳柔和淳朴自然,若隐若现地衬托着左手的旋律,穿梭来往于各个声部之间,烘托出极富感染力的诗化氛围。

ⅳ 第三乐章的结尾部分

      相对其他一些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的结尾部分是比较长的,主要包括以下这些段落。首先,在乐队齐奏后由钢琴演奏有圆舞曲风格的快速段落,旋律充满动感,活力十足,像是在沙龙中的翩翩起舞,又像是义无反顾地前进冲锋,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和斗争。经过一些变化和发展以后再次反复这段圆舞曲,但情绪更加激动更加热烈。然后音型逐渐变厚,一层层逐渐达到高潮。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达到高潮后没有出现更加辉煌热烈的技巧性乐段,而是由钢琴奏出新的旋律。这个旋律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华丽绚烂而又优美抒情,好像在前面义无反顾的冲锋以后的回眸一笑,又好像对从前美好时光的甜美回忆,总之就是那么美,但美丽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当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那么短暂,随着一段辉煌乐段的行进,所有的能量喷涌而出,作品最终结束在一个坚定有力的和弦上。

      这里我们着重比较各个版本中的那个“神来之笔”。如果一定要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四个版本中对这一段的演绎,我想Zimermann是“平实”,Argerich是“色彩”,Lipatti是“音乐”,Pollini则是“别扭”。

年轻Zimermann没有过多地渲染这一段的华丽和优美,而是把这一段朴素平实的一面表现了出来,节奏上没有太大的起伏,音色上也没有非常色彩化的处理,显得简洁而明朗。但整体听来却有些拘谨和平淡,也许有些朋友会不太喜欢。

Argerich则正好相反,体现出这一段绚烂优美的一面,是极其色彩化的演绎,Rubato的运用相对比较夸张,音色也很多变,听上去显得色彩缤纷,婀娜多姿,但同时多少也让人感觉有些许的妖艳和雕琢。这样的演奏风格也体现了演奏家的特殊风格和充分的自信。

最让人听了以后感到满足的是Lipatti的演奏,是最音乐化的演奏,是典型的“外冷内热”的演奏,优雅的旋律下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平淡的音色中蕴藏着无尽的热情,Lipatti手下不是音符而是真正的音乐。

而最奇怪的是Pollini对这一段的演绎,句子生硬机械,毫无流丽自然之感,甚至有些做作和矫情了,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去诠释这一优美的旋律。这个作品我少说听过十来个版本了,这样演奏这一段的却独此一家,难道演奏家对这一段作品的内涵有什么更加独特且与众不同的理解?


3. 总结

      总体说来,四个版本各有特点。Pollini版的整体水平非常高,不论是独奏还是乐队,可以算一个相对权威的版本来看待。Zimermann版比较规矩,尤其是在老卡的协奏下整体可以说是极度的严整,但可听性相对弱,可以作为一个标准版本加以研究。Argerich版另类出位,想寻求刺激或者新鲜感可以听,但初识这个作品的朋友最好先别听,否则容易被误导。最后要说Lipatti版实际上非常优秀,把优雅的浪漫风情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毕竟单声道录音音质很差,估计只有接触这个作品比较多的朋友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参考文献:

[1] 作品总谱及钢琴独奏谱,人民音乐出版社

[2]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 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西方钢琴艺术史,周薇 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4] 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保罗.亨利.朗格 著,张洪岛 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5] 音乐圣经(修订本),林逸聪 著,华夏出版社

[6] 音乐表情术语字典,张宁和 罗吉兰 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7] 爱乐杂志,2004年第9期,总第80期,三联书店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
我来说两句 你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优仕推荐  
·省音协考级推荐..
·广州地区2011年春..
·请省音协各定点考..
·音乐考级纪念奖..
·关于使用考级新教..
·顶级小提琴赛有“..
·外国作曲家用民歌..
·郎朗意大利获米..
·广东省普通高中..
·古筝成为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