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现在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竖箜篌却是由远古狩猎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比这更古老的乐器?竖起指头来恐怕都多过那数: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汉武帝开西域以后,竖箜篌慢慢传入中原——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凤凰的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中国一直到欧洲的广大区域,凤凰、金翅鸟、不死鸟,都是她。
目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因为通过琴底巧妙的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并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压技巧……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可以演奏一切竖琴曲。凝视远方,我们民族新兴乐器的潜力是巨大的。
箜篌在外形上区别于竖琴的几个特点: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确切的说,竖琴的共鸣箱是窄梯形的,边缘比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连接在共鸣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双面琵琶形共鸣箱要更大一些,侧面是垂直的,弦压过雁柱连接共鸣箱下端——从远处看去和竖琴确实容易混淆。
具体一点,竖琴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宽,在上下方向上窄,也就是比较扁,名之为“卧式”;箜篌共鸣箱在左右方向上窄,在上下方向上宽,也就是属于侧扁,名之为“立式”。两者区别来源于单排弦和双排弦各自的要求。这样,从正前方看,竖琴共鸣箱的左右两边在琴体下部明显的突出,像船的两舷;从正侧面看,箜篌的琵琶形共鸣箱则宽大如蒲扇;从侧前方看,两者形状较像,但竖琴共鸣箱的下端会被琴柱遮住,其左下角或右下角会在琴柱的另一边露出来,而箜篌共鸣箱上沿和下沿的弧度却有差异——上沿一般有着柔和的曲线,下沿一般是根笔直的保护条;有的箜篌共鸣箱向琴柱方向突出比较多,琴柱下端是“插”在共鸣箱上的。
现在看来概念有点混乱,我们重新界定一下—— “竖琴”三层含义: 一,古代的竖琴,包括我国竖箜篌在内的古代乐器,指近代改革以前的竖琴,无论叫“Cank”“Harp”“箜篌”都只是同种乐器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名称; 二,现代的竖琴,特指西洋竖琴。 三,世界各民族的各种竖琴类乐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箜篌”三层含义: 一,古代卧箜篌,由于现在已没有卧箜篌,这一含义通常只在少数古籍中出现; 二,古代竖箜篌,就是我们的祖先给Cank取的中文名字,相当于“竖琴”的第一层含义;实际上是东传至中国叫做箜篌,西传至欧洲叫做Harp,只是近代我们中国人又设定出一个“竖琴”的翻译名称罢了。 三,现代的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双排弦竖琴。随着现代箜篌的发展,现在“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 竖琴由西方传入,曲项琵琶也是由西域传入;竖琴和传统乐器古筝结合化生出现代箜篌,曲项琵琶和传统的直项琵琶结合演变为琵琶。
其实因为西洋钢琴的强势是令人深感窝囊的,所以在同属民族乐器的前提下,表现力越强大的就越受银河青睐。箜篌表现旋律与和声的能力也很强,再加上竖弦类乐器音色的魅力,总体上很华丽。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弹箜篌时可以穿宽衣大袖的传统华美衣裳……一袭白衣~~飘飘欲仙,皓腕再衬着玉镯~~与凤凰一同飞翔……古典而又浪漫。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 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 把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在技法方面,箜篌是以竖琴为根本,以古筝等民族乐器为辅助,再加以发展的。 箜篌与竖琴在技术上的区别主要是:箜篌多了压颤技法(古筝),带来更多的韵味变化;有左右同度的双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揉弦区和拨弦区互为一体,在揉弦拨弦手法之间转换非常便捷,和声色彩更丰富,甚或可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同时拨动不同音高的弦后用对应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两只手不像单手的两根手指那样互相牵制而是各自独立,双手同时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较大的组合可能;左右两排弦把共鸣箱完全围住了,少了一般的竖琴的那种手在共鸣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下方有一片无调区,比一般的竖琴多了个“码下刮奏”。 箜篌与古筝在技术上的区别更多(分属于竖弦类和平弦类乐器了),除了前面说过的在定弦方面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的不同以及箜篌双排弦的特别之处外,这里再举三点—— 一,弹古筝要戴假指甲,弹箜篌(竖琴)不戴假指甲。这是因为箜篌的共鸣方式、置弦方式和筝不同,弹箜篌时手指触弦的角度也和弹筝不同,所以用裸指较小的力量拨弦就能达到足够的音量,再加上箜篌弦为竖直向,弹奏时常常要用指尖的左右侧面拨弦,戴上假指甲不会对此有什么帮助,反而有所妨碍,因此弹箜篌像弹古琴一样不戴假指甲,而是用肉指和指甲直接触弦。这也使箜篌一般用尼龙弦及尼龙缠钢丝弦,不用裸钢丝。与此相应的是箜篌少了点筝的力量,而某些技法却更细致入微。呵呵,不戴假指甲,一方面更方便和节约一点,另一方面学习起来却更辛苦一点。 二,古筝的弦列呈有一定弧度的拱面,手每次在两根隔着一定距离的弦之间跳转时必须抬起一点,而且整个弦列的中点线斜向得比较厉害,有时实际增加了距离,因此要比在平面、直向上的移动微微费时。此外,每一根弦相对于它前后两根相邻的弦是要微微高出的(尽管程度很小),因此在古筝上拨单独的某根弦要更容易一点。箜篌的弦列完全是平面,手每次在两根隔着一定距离的弦之间跳转时几乎不用抬起,而且整个弦列的中点线斜向程度不大,实际缩短了距离,因此有时要比在拱面、斜线上的移动稍微快点。此外,每一根弦与它前后两根相邻的弦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在箜篌上拨单独的某根弦不是最容易的——有时下指角度不能太平,太快了容易碰到相邻的弦。 三,在泛音数量上,古筝由于有左手的帮助,每根弦可以有多个泛音,箜篌则由于双排弦的分割,双手不能接触同一根弦,因此在不踩踏板的情况下每根弦只能弹出一个泛音,但可以在泛音旋律中灵活使用压颤技巧修饰。 在历史文化方面,古筝从东汉开始以高亮简便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在盛世中的尊贵乐器瑟,而这也正是箜篌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时候。两者同时成为魏晋以来重要的弹奏类乐器。 初期,箜篌流传范围甚窄,古筝是更受重视的。如建安七子的阮璃在《筝赋》中即赞美筝为众乐之冠,其声合乎天地;描写其音之抑扬浮沈,有君子之道及壮士之节,并夸饰其曲调高雅,以伯牙之能琴,延年之善于新声,都不能及;从筝的形制到为众器之师、音乐效果、艺术风格、弹奏手法、音乐美学,以至社会影响,都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此时的筝已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乐器,并以枉、苞、冠、禀、笼来夸陈筝在众乐器中的雄踞地位。可见古筝在三国时期,是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士之普遍重视,在表现能力、弹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然而到了隋唐年间,又一个盛世,需要最符合这个时代的音乐,含蓄的古筝显然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华丽的箜篌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无论是演奏者所受到的尊荣还是诗人们的赞誉,箜篌似乎都获得了更大的荣光。但这也是不幸的开始:统治者对这种乐器爱之如宝,不欲其流传于外,竟然用束缚宫廷的方式来阻碍箜篌的民间发展。唐朝诗人顾况在《李供奉弹箜篌歌》中就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早晨有敕鸳鸯殿,夜静遂歌明月楼……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再加上本身制作、演奏的复杂性不适合当时民间的普及,箜篌停滞了…… 自唐经宋,再到明朝,古筝抛弃鹿骨爪拨奏而改用手指戴甲弹奏,表现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箜篌却因为长期被拘禁在不见天日的高门贵族中,形制得不到改进,技术退化,曲目匮乏,病得奄奄一息,最后更遭到儒教正宗推祸委过以“靡靡之音”的恶毒攻击,终于失去了生命。所有神器都落得同样不幸的命运。 早期的古筝高亢粗犷,有“秦筝慷慨”之说,东汉以后乃逐渐发展为淡雅古朴的风格,经过千百年缓慢的进化,近代以来在西洋音乐的冲击下则日益成为促音繁声的乐器。伴随着古筝叮叮咚咚跳动的音符,略带沧桑感的歌声,缠绵悱恻、淡淡的哀愁,诉说着心底无限的希冀——是失意青楼的才女永恒的映象。这是古筝传统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一如宋词的曲折深婉。即使是少数较有气势的筝曲,也和宋词中少数较有气势的豪放派颇有联系。 箜篌有一种浪漫唯美的悲剧性情调,出乎天然,以至于在她离世的岁月里,人们也常常会在某种追忆往昔的梦幻意境中提到她。广阔华丽的唐诗,精雕细琢而浑然天成,空灵纯美又不失大气。箜篌象征着世界性的凤凰文化,但又独具东方之美。“凤,神鸟也……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太平。”好一个“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最有意味的是厌恶箜篌的儒教文化附会凤凰曰:“……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天下安宁,盛世之音。其千古不灭的生命力是什么呢?是能浴火而重生的凤凰之魂。 古筝偏向委婉缠绵,就像小家碧玉,含情脉脉,待人怜惜;箜篌倾向轻灵飘逸,恍如离尘佳人,玉洁冰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一位女孩说:“可我怎么觉得古筝和竖琴更像! ” 银河认为虽然同样是大面积列弦和直接运用十指,但竖琴的手指技巧相对古筝比较简单,音域却宽得多,转调方便——正是中西乐器有代表性的差异。然而箜篌却溶古筝和竖琴的生命一体,融汇中西、多姿多彩。那就是凤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