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 西厢记 外文名称: The West Chamber
四幕四场中国歌剧《西厢记》,1984年春黄莹作词,侯启平编剧,屈文中作曲。
《西厢记》的故事肇始于唐穆宗长庆年间。歌词能手元稹(719―831年),字微之,为白居易的挚友,他写了篇才子佳人“始乱之,终弃之”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就是《西厢记》故事最早的由来。
到北宋,有一位艳词圣手赵德麟,他根据《莺莺传》写成“鼓子词”,这是一种以散文与韵文交互连接的说唱作品。三人出场,一说、一唱、一伴奏,而这篇鼓子词的名称叫作《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从此《西厢记》故事透过这篇说唱艺术作品,从传奇小说进入了戏曲的领域。到南宋,即有官本杂剧段数“莺莺六么”。宋亡后,金章宗时代(1190―1208年),北方天才诗人董解元传承了上述元、赵的故事和鼓词,作了一阙《西厢记诸宫调》,后人习称《董西厢》。
元代,我国戏曲进入全盛时期,《西厢记》的故事也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与关汉卿同一时期的王实甫,写成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后人称为《王西厢》,是戏曲中的极品,流行之广,风行之盛,无出其右。因此,类此作品不断衍生,明万历年间有陆采、李曰华的《南西厢》、周公望的《续西厢》、清朝查伊璜的《续西厢》、周果庵的《锦西厢》、研雪子的《翻西厢》等。
清末民初,也是我国地方戏曲十分兴旺的时期,全国各地秦腔、落子、大鼓、豫剧、川戏、汉剧、花鼓戏、江淮戏、昆腔、弹词、常锡文戏、滩簧、越剧、福州戏、歌仔戏、粤剧,甚至民歌小调,都有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清嘉庆年间(1798―1820年),北京会文堂刻印了《西厢记鼓词十卷》,道光(1821―1850年)年间有《西厢记子弟书》出版。这是满清皇族钦慕中华文化的作品,均属八旗子弟手笔。这些刻本均流传全国,直到今天家喻户晓。
剧中人物:
崔莺莺 崔相国的千金 女高音
张君瑞 落魄书生 男高音
欢郎 崔相国幼子,莺莺的弟弟 男高音
红娘 莺莺的随侍丫环 女高音
崔夫人 崔相国遗孀,莺莺的母亲 女中音 杜确 白马将军,张君瑞好友 男中音
书童 张君瑞的书童 男高音
知客僧 男低音
法聪 僧人 男中音
住持 普救寺住持 男低音
卖花女、卖香女、众僧、香客及士兵多人等。
剧情简绍:
第一幕:惊艳、寺警。
春光明媚,善男信女齐往普救寺拈香祈福。张君瑞赴京赶考,途经普救寺赏春。崔相国新丧,灵柩暂厝该寺,崔夫人率子女莺莺、欢郎及侍女红娘等守灵,定期作法事,为崔相国之魂祈福。张生适见莺莺,惊为天人。盗匪孙飞虎闻莺莺美貌,将普救寺围困,欲抢莺莺为妻。崔母为解脱孙飞虎之围,在情非得已下,以莺莺终身为条件寻求营救。张生挺身而出,作书向好友白马将军求助,而由普救寺僧人法聪传递,众人静待消息。
第二幕:赖婚、相思。
孙飞虎被白马将军所败,众人欢喜若狂。崔母以莺莺幼时已许婚表哥郑恒为由,对张生毁婚,众人及张生愤愤不已,莺莺也极端难过失望。
第三幕:幽会、拷红。
张生思念莺莺不已,终至卧病在床。莺莺侍女红娘于心不忍,从中穿梭引线,终引莺莺来至西厢,与张生幽会。事为崔母所悉,大为震怒,但生米已成熟饭,乃勉强应允,惟嘱张生必须赴京赶考,取得功名方能与莺莺完婚。
第四幕:赴考、送别。
众人及崔母、莺莺、红娘等,齐赴长亭送张生上京赴考。张生与莺莺情话绵绵,崔老夫人一再叮咛要早些登程。远处传来马蹄声响,白马将军率众也来相送,并命兵士护送张生出境。
类别: 四幕四场中国歌剧 责任者 作曲: 屈文中 剧本作者: 侯启平 黄莹 栏目关键词: 其他剧目 辅助分类项: 歌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