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显示在年论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未能考知出《相和曲》也用秦筝,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其实《相和曲》也是用琴筝伴奏的。
所谓《相和曲》,就是汉魏六朝乐府中的一种享誉艺宛的歌曲。《宋书•乐志》说:“相和,旱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管弦交响乐伴奏的歌舞戏。地道的民间艺术。有时,一人唱,三人和(《宋书•乐志》),有时可达七十余人。古文献中,对《相和曲》用不用筝,是有争议的。如《古今乐录》说:“凡《相和》有笙、笛、节、鼓、琴、瑟、筝七种”。后人都沿用这一观点,认为《相和曲》不用琴筝。其实,并非如此,请看以下事例:
一、《全唐诗•相和辞赋》:
相和旧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晋谓之清商二调。《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谴声。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凡是相和,其器有笙、笛、节、鼓、琴、瑟、筝七种。
这段注,与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解题(卷二十六)很不相同,明确告诉我们,“凡相和”都用筝,自然包括《相和曲》了。
二、《江南弄》是相和十三曲之一(《宋书•乐志》),南朝梁沈约作有《琴筝曲》(《江南弄之一》)。不仅指明相和曲用筝,而且有筝的专曲。如果说旱相和曲不用筝,男么南朝时用筝,却是无疑的,《秦筝曲》既是例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梁诗卷六,第1625页)
三、《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也是相和曲十三曲之一。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转引自《乐府诗集》卷二十八)这就告诉我们《相和曲•陌上桑》不仅是秦罗敷的创作,而且是汉代一支有影响的筝曲,自然用筝弹奏了。
四、南北朝民歌中筝也得到普遍引用。这也是与《相和曲•杂曲》相关的。如《吴声歌》与《白歌》都用筝。《古今乐录》说:
吴声歌,旧器有(竹厂虎 上中下结构)、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户》,十曰《团扇郎》。(转引自《乐府诗集》卷四十)鲍照有《白(草宁/上下结构歌辞》,也说:雕屏(区/框内是合字)匝组帐舒,秦筝赵瑟挟竽。(《艺文类聚》第775页)
由此也可见。筝的应用,不仅日趋广泛,也逐渐由本土----秦地向江河流域广大地区流域广大地区扩展,为后来更多流派奠定了基础。《吴声歌》的用筝伴奏,就是生动的例子之一。(转自:秦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