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香先生对客家古筝的艺术的造就,以及他在国内外传播客家古筝的贡献,在音乐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客家古筝大师,将其誉为“一代宗师”等。这些认识都没有错,不过尚不全面。
罗九香先生首先是一位客家音乐名家,其次才是客家古筝大师、客家三弦大师之类的专业名家。罗九香先生对音乐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塑造了客家音乐的神韵。所谓“神”就是“生命”、“灵魂”;所谓“韵”,就是“风格”、“味道”。他把客家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溶人音乐之中,刻意在古筝、三弦等乐器上,塑造出感人至深的神韵来。表面看来,罗九香先生只教了许多古筝专业的学生,其实不然,凡是与罗先生合乐,听罗先生奏乐的人,不管你是拉椰胡、高胡、头弦;弹琵琶、月琴、三弦;吹笛子、唤呐之类,无不都从罗九香先生的古筝或三弦的演奏中,吸取他所塑造的客家音乐的神韵。直到现在,一提起罗九香先生,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客家音乐那典雅、古朴、神韵精妙的音乐形象。
神韵是音乐的生命,是能够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善根本性的东西,它振动人的心弦,使人产生共鸣,调动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德行,启迪人的良知和智慧。听到美妙的音乐,经常会产生一种美妙的生理反应,在一刹那之间,整个人从头到脚,好像全身的分子都受到一次有序的调整,一下子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舒服。这就是罗九香先生刻意追求的音乐的神韵的作用。
罗九香先生的三弦演奏也很有造诣。我当学生时曾听过他的弹奏,他虽只用食指指甲当拨子弹奏,但韵味相当浓郁,和他的古筝演奏一样,神韵兼备。他在汉剧团工作期间,恐怕还是以三弦为主。称他为客家三弦大师.也是名副其实的。
罗九香先生在客家音乐合奏中,慢速度时对乐音的润饰作韵、乐句处理,与其他乐器的合作关系的处理;快速时的减花音、摘字、企字等等法门,都为客家音乐的合奏作出很大的贡献。音乐中神韵的创造,发之于心,寓之于手,通过音的高低、强弱、快慢、抑扬顿挫等微妙的变化,触发听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作用,使演奏者和听者,都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阴阳协调。就这种作用而言,多件乐器所构成的乐种,比其中任何一种乐器,其作用力量要大得多。所以中国传统都弘扬乐种,而不怎么着重单独的乐器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习西洋,把乐种中的乐器拆出来,以乐器来设立专业,于是各种乐器都走西洋乐器发展的路子,从创编成套练习曲到创编重奏、独奏曲,乃至什么“交响曲”之类,于是乐种在中国院校中就逐步消亡了。几十年来,在人们的观念中,乐种的观念也消失了,只有乐器专业的观念了。于是罗九香先生就变成只是客家古筝大师了。
不久以前,有人用罗九香先生演奏的(出水莲)筝曲版本,改编成合奏曲。在乐曲介绍中说“《出水莲》是一首客家筝曲”。如果就他们改编是用“筝曲版本”这一点来说,这样介绍也还可以,但如果从介绍(出水莲)这一首乐曲的身世来说,这样介绍就不全面了。因为《出水莲》一曲原是广东人所谓的“外江音乐”,从江淮一带流传到广东,在客家音乐和潮州音乐中都有流传。客家音乐演奏的(出水莲),有自己时风格,罗九香先生所演奏的《出水莲》,更有种独到的神韵_所以听者为之倾倒。
纪念罗九香先生,乃至纪念任何一位前辈音乐大师,都不应该离开他所成长的乐种土壤,应还他在该乐种中应有的地位,为恢复我国民族音乐的乐种、恢复中国老百姓所创建的、所喜爱的、所能够和乐于参与的乐种的活动而努力。只有让音乐前辈永远活在民间乐种之中,我们对他的纪念,才是永恒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