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古筝 » 习筝之道
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三)
[2008-10-06]
《鸿雁夜啼》

    此曲原为山东传统老八板曲子,属于大板第二,由山东筝派著名筝家张为昭先生传谱,韩庭贵先生整理演奏。乐曲通过吟揉按滑等左手技法的繁变,尤其是sol音的按变,生动生动地刻画了一只离群孤雁在旷野中寻伴的凄迷情景。乐曲通过左手的固定按音、重颤和滑音,犹如模仿离群孤雁的哀鸣,让孤雁这一形象生动展现出来,曲调伤感,将一种肃杀、寂寥的氛围给调动起来。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于山东艺术学院(原山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韩庭贵先生对此曲进行了重新塑造和改编。改编后的《鸿雁夜啼》一曲不仅在左右手技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乐曲末段中低音区的摇指,又比如以小节为单位的双托音(即所谓的临弦同音奏法)等等。此外还在乐曲的后半部分采用了转调,即把原来的D调转变成G调,从而提高了古筝的表现力。这种革新在山东筝派其他筝家也是少有的。显示出韩庭贵先生在演奏法方面视野的开阔,在其改编的筝曲《包愣调》中,更是率先运用了左手大幅度来回刮奏的技法。乐曲哀婉悲伤,凄迷动人。

    《风摆翠竹》

    山东筝曲,为传统六十八板古曲,属大板第四。乐曲以大指的快速托劈和花奏指法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丛丛翠竹迎风摇摆,大自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美好景象。此曲是在长期的民间音乐实践活动中,以民间广为流传的乐曲曲牌《老八板》衍变而来的一首标题性乐曲。在结构上,此曲接近《八板》原型,但发展变化较大。乐曲中,大指的托劈活泼灵动,而奏出的音乐极具有颗粒性,正似刻画的翠竹于风中摇摆的形象。该筝曲是山东筝派《高山流水》的第二曲。

    《翡翠登潭》

    客家硬弦筝曲。翡翠是一种栖居于潜水苇丛中的水鸟,又名“翠子”,乐曲生动表现了翡翠鸟在碧波潭中轻巧飞翔,来往觅食的情景。曲调轻巧纤细,短短的音乐小品却将翡翠鸟雀跃、健飞的生趣展现得一览无余。在结构与铺排方面,乐曲的中板段落有两次变奏,基本曲调一致,但是同样的旋律在第一次演奏由高音区往中低音区移动,第二次则由中低音区移往高音区演奏,由此增强了乐曲的整体动感和起伏,引人入胜。

    《雪雁南飞》

    客家筝曲,曲调伤感。雪雁为候鸟,古时称白雁,清代时则称雪雁。每年会成群结队从生活的地区大匹迁徙往越冬区。这里,乐曲借雪雁隐喻客家人,表现了游子对远方故土和亲人的追忆、思念。在客家筝中,此曲常与《出水莲》、《昭君怨》、《崖山哀》联奏,当地称“四软”,甚至美称“四美图”。四曲的联奏被赋予浓厚深刻的文化意蕴和精神,莲花纯朴但高洁的品性、昭君和番的悲壮和凛然气概、国亡家散的悲愁与凄苦,再加上《雪雁南飞》南迁客居却时刻怀念故土的伤感、忧思,寄托了客家人浓厚的伤时之意和乡愁情结。

    《寒江春水》

    山东筝曲,是山东套曲碰八板中的大板筝曲,属大板第四。乐曲由山东筝派著名筝家张为昭(山东筝派筝家、代表人之一的韩庭贵先生曾学艺于张为昭先生)传谱,并由韩庭贵先生整理演奏。乐曲旋律集中于中音区,在乐曲中,大指与食指的演奏占有重要地位。乐曲中,花奏犹如潺潺流水,生动迷人。乐曲形象地描绘出大地回春,阳光普照,春暖花开,竞相争妍,冰封的江面冰融水动的悠悠潺潺之声。

    《灯月交辉》

    传统浙江筝曲,又名《刺绣鞋》。《灯月交辉》这首乐曲源于十番锣鼓这一音乐形式的曲调,因为常常被用于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出,故取此名。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早年在上海期间,就把包括《灯月交辉》等曲在内的几首乐曲介绍给上海国乐界;1956年,王巽之先生在其所编著的筝乐教材中收集了此曲。此曲同多数浙江筝派的乐曲一样,注重右手的清弹,尤其是突出运用了浙江筝派代表性的演奏技法——“快四点”(快速的勾托抹托指法的组合)技法,来表现这一流畅、轻快活泼的乐调,尤其是乐曲旋律中后半拍的“花奏”使得乐曲具有独到的风韵。

    《霸王卸甲》

    浙江筝曲。此曲原为琵琶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卷中,后经移植成为筝曲。乐曲一共分为十四个乐段,每一个段落之前均附有小标题,比如第一段的“营鼓”,第二段的“升帐”,以及下面的“点将”、“整队”、“排阵”、“出阵”、“接战”等等。乐曲悲壮凄切,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项王四面楚歌境况下,痛别爱姬的凄切心绪,比如在乐曲中,用连绵不绝的摇指奏法象征声声楚歌;乐曲也不断地变换着音乐的节奏型,音调也时缓时急,处理十分灵活;中低音区不断地进行切换等等,都用意于渲染乐曲的悲剧气氛。该曲成功地描述了公元202年楚地垓下之战,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于刘邦,在四面楚歌中突围失败而剑刎乌江的情景。该曲结构宏大,乐风激烈。

《海青拿鹅》

    浙江筝曲。原为琵琶武曲,并且是目前为止所能确定的创作年代最早、最为古老的一首琵琶曲,后经筝家王巽之先生一直整理成为浙江筝派的代表乐曲之一。清代蒙族文人荣斋所编《弦索十三套》中,有对此曲的记录,名曰《海青》。作为琵琶曲,在元代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一诗中就已见记载:“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并且有如下注解:“《海青拿天鹅》新声也。”海青是雕的一种,生性猛烈,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猎捕天鹅的猎鸟。该曲正是描绘了猎手纵马前进,“海青”翱翔云间,与天鹅激烈搏斗的情景,生动地再现了蒙古人民的狩猎生活与劳动时的喜悦心情。此曲为一首七声音阶的作品,全区共分十个乐段,结构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非凡。

    《寒鹊争梅》

    河南板头曲,移植于同名琵琶曲。此曲亦名《正月梅花》,旋律欢快、活泼,具有跳跃感。表现了寒冬腊月时节,群鸟聚集在梅花枝头嬉戏欢闹的情景。乐曲多处模仿了鸟鸣,比如大指掌关节发力弹奏的快速托劈将鸟儿轻声巧啭的情景刻画出来,极具神韵。而乐曲中多出的前倚音和后倚音、回滑音效果将鸟鹊俏立枝头、摇摇晃晃的形象巧妙刻画出来。

    《狮子戏球》

    狮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祥瑞灵物,驱魔避邪,给人带来好运。逢年过节,民间多有舞狮助兴的乡俗,借以增加热闹气氛,以图吉利。这首潮州筝曲即描绘了民间舞狮大会的欢庆场景和壮观场面。乐曲采用了近似锣鼓的节奏,时而气势磅礴,气氛庄重,时而清新明朗、轻快活跃,将人们敲敲打打武雄狮的场面表现出来。曲调方面,乐曲有一个稳固的主题,主题乐调的多次变奏将乐曲铺排开来,主题乐段经过了多达三次的变奏,第三次变奏是一个“企六催”的段落,该段以旋律音为主,加入固定的音(简谱低音5音)为辅,简谱中的5音又是工尺谱里的“六”音;此外该段在左手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潮州筝“弹按尾随”的特点。乐曲在快速的双催中推向高潮。

    《凤翔歌变奏》

    此曲为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取材于山东琴书曲牌《凤翔歌》。《凤翔歌》是琴书曲牌中的唱腔曲牌,有词有曲。山东筝派著名筝家高自成先生对此曲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予以重新创编,此曲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乐曲借用民间神话“龙飞凤翔”的涵义,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飞越向前的美好前程与景象。高自成先生首次在古筝演奏中使用了古琴泛音的演奏方法,创造性地采用了双手弹奏和弦、三指连托连剔与连挑的奏法,增强了乐曲的演奏力度、强度与厚度,并增强了古筝音乐的效果。乐曲具有热烈欢腾的气势,艺术感染力极强。此外,此曲还吸收了河北梆子、河南豫剧的部分乐调,旋律优美华彩,地方风采浓郁。

    《陈杏元和番》

    河南筝曲,愿为河南曲子板头曲,后经河南著名筝家曹东扶先生承前继后的再整理与再创造,使此曲成为河南筝派写情筝曲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之一。乐曲以戏曲故事《二度梅》为素材。故事讲的是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陈杏元,受到朝廷奸臣卢杞陷害而被迫北上和番。乐曲则生动地表现了陈杏元在北上途中悲愤抑郁的心情。乐曲以极具河南特色的25 21 为起始音型,再加上对极具悲剧色彩的游摇技法的运用,以及对上滑音、下滑音的巧妙处理等,表现了和番人凄楚、悲怆与哀怨的情绪。河南板头曲中另有一首名为《陈杏元落院》的乐曲,曲情与此曲相类,故两者被视为姊妹篇。在河南筝曲演奏时,常常将两曲连缀在一起联奏,近乎于套曲的形式。全曲曲速缓慢,旋律简单,但是对韵味的追求却十分讲究。此曲简称为《和番》。

    《陈杏元落院》

    河南筝曲,乃《陈杏元和番》之姊妹篇。愿为河南曲子板头曲,后经筝家整理订正而成。该曲同样取材于戏曲故事,讲的是陈杏元被迫前往北国和番,行至雁门关时,她借拜昭君庙为名,于落雁坡投涧自尽,但恰恰落入邯郸节度使邹伯符院中的故事。该曲正是描绘了陈杏元落院遇救后,向邹夫人倾诉自己不幸遭遇时的凄楚、悲怨的情景。该曲与《和番》一曲如出一辙,也以25 21的音型作为开头,借以展示乐曲的哀怨情绪;曲速徐缓,乐调凝重;上下滑音的运用使得乐曲旋律起伏多变,从而戏剧性地表达了和番人倾吐心中不幸时的心境。此曲同《和番》突出一个“情”字,对乐韵十分讲究,乐曲极具艺术感染力。

《上楼》与《下楼》

    河南筝曲。两首乐曲均以《西厢记》中的故事为材,借乐曲表达了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上楼》一曲描写的是:聪明善良的丫环红娘得知老夫人同意张生与小姐的婚事后,她助人为乐,欢喜雀跃地匆匆上楼,将此事报于莺莺的情景;乐曲曲调跳跃,欢快明亮;表现了红娘活泼、伶俐的个性。《下楼》一曲则描写了莺莺在听到这一好消息之后,心情激动,喜悦万分,飘然下楼的情景;乐曲轻盈、明快、欢愉。两首乐曲可以联奏,近于套曲形式。乐曲中,通过八度的上行或下行的大跳表现了人物激动的情绪,比如《上楼》一曲自第十六板到第十七板有十一度的大跳。由河南明筝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两首乐曲中,都运用了倒剔正打的技法,从而增大了音量,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使乐曲在情感上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单点头、乱插花》

    客家传统代表筝曲之一。《单点头、乱插花》一曲可以分为两首乐曲,前一首为《丹凤点头》,“丹”与“单”同音;后一曲为《乱插花》。《单点头》一曲是由客家筝派大师罗九香先生传谱的,属于清乐中的软线乐曲。《单点头》一曲是以演奏技术和表演程序来命名的乐曲,“单点”是右手的一种简单奏法,“头”指的是“头板”,是套曲之前的引子部分。此曲正是训练“单点”技法或技巧的必修曲目之一。《乱插花》也是以演奏技艺来命名的筝曲,是一首硬线乐曲。钱热储先生《清乐调谱选》载有对此曲的题解,曰:“乱插花者,盖言乱板中配插之花也。”由此可以略见此曲在演奏上的特点。“插花”指的是通过增减板字,以改变正板节奏的传统变奏手法。在客家地区,打破正板(即传统的六十八板)节奏的乐曲被称作是“乱板”。《乱插花》乃训练插花变奏规律的必修曲目之一。两个乐曲可以独立演奏,后来筝家将其用于联奏。乐曲表现了年轻姑娘出嫁前“对镜贴花黄”,亦喜亦羞的复杂心情。

Ⅱ古筝音乐名曲解题之近现当代创编部分

    1、民歌乐调改编篇

    《绣金匾》

    《绣金匾》原本是一首陕北格调的民歌。歌词是说丈夫出西口,外出谋生,不知归期遥遥是何时,跟为妻索要个荷包袋,时时睹物思情怀;而家里男人走了西口的女子们,则施展手艺,绣出一个个精美别致的荷包袋,里面寄予着妇女们对丈夫的声声叮嘱与深深挂念。该歌曲悲泣高亢。由著名陕西筝派演奏家周延甲先生编订的筝曲,突现了陕北音乐的风格与特色,比如在筝曲中多处用到下滑音,有似于对陕北音乐哭腔的模仿;再加上古筝音色近人声,从而听来是那样的惟妙惟肖。筝曲中也多处用到花奏,但并非是出于表现欢快的情感,演奏是要内敛,以现歌曲本意,将割舍不断、心心相连的离别愁绪完美的表达出来。根据陕北民歌《绣金匾》移植改编的古筝独奏曲,在1981年香港“亚洲音乐节”上,被作为重点曲目向国际乐坛介绍。

    《包楞调》

    此曲是由著名山东筝派演奏家、山东筝派代表人之一的韩庭贵先生根据山东菏泽成武民歌改编而成的,创编于先生在山东艺术学院执教期间。乐曲惟妙惟肖的描绘了旧中国的农村妇女起早摸黑纺棉花的连绵不绝的楞楞声,就在这楞楞声中,蕴含着农村妇女的苦楚与哀痛,同时也饱含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歌曲则以“楞楞”为衬词,曲调舒展开阔,尽现山东民间音乐的风格。该筝曲着重突出了山东派古筝演奏技法,大指第一关节的灵活快速托劈所产生的效果,犹如珠玉落盘,清脆利落。但韩庭贵先生的演奏视野比同代的演奏家更为开阔,而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寞臼。执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精神,独创性地使用了左手快速上下刮奏、快速八度大跳等技法,使乐曲极具有艺术感染力。乐曲活泼爽朗,粗犷豪放,又韵味十足。如今,该曲已经在山东境内普遍流传,深受业内人士的好评;此曲获得多次奖项,并曾于国内外电台录音播放,影响深远。此外,韩老还于1985年创作《骏马奔蹄》筝独奏曲,在山东省器乐比赛(器乐录音)中获一等奖。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
我来说两句 你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优仕推荐  
·省音协考级推荐..
·广州地区2011年春..
·请省音协各定点考..
·音乐考级纪念奖..
·关于使用考级新教..
·顶级小提琴赛有“..
·外国作曲家用民歌..
·郎朗意大利获米..
·广东省普通高中..
·古筝成为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