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古筝 » 习筝之道
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五)
[2008-10-06]
《闹元宵》

    由河南著名筝家曹东扶创编于1956年。该乐曲广泛取材于河南民间音乐,地域特色浓郁。除却引子部分,全曲可分三段。其中,引子是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由下而上的历音)、托劈双弦和长摇开始,进而到左右手交替弹奏的大撮,突出了元宵佳节热闹的气氛。乐曲第一段取材于民间吹打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其中左手的颤音运用的很有特点,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正如唢呐的演奏。第二段取材于河南的地方戏曲音乐,是全曲的主要段落,乐曲速度比第一段加快了许多,突出佳节的喜庆喧闹。其中左手的伴奏音型,听来似乎模仿锣鼓的声音,表现了元宵节欢腾的场面。第三段取材于河南说唱音乐,速度更快。演奏上运用了右手划弦、左手和弦的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闹元宵》采用的是三段体,这受到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乐曲描绘了闹元宵的民间风俗场面,生活气息十足。

    《战台风》

    原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著名筝家王昌元创作的筝独奏曲。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1965年),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连夜奋战创作而成的。乐曲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饱满沉实的和弦开始,形象地描绘了码头工人们热烈欢腾的劳动场面;第二部分特殊的演奏技法比如左右手分别在筝柱两侧刮奏、大指快速摇指等,模拟出台风呼啸而来的气势;第三部分以主题音乐几次变奏,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形成紧张而强烈的音乐效果,生动地描绘了工人们与台风搏斗的场面;第四部分的旋律宽广舒展,抒发了工人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心情,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把握好度,使雨过天晴,工人们欢欣喜悦的寓意得以完美表达;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磅礴壮阔的气势和生动鲜明的形象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战台风》的出现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乐曲中右手大力度的扫摇、双手快速扫轮、双手刮奏等高难度技巧,以及“双食点”、“密摇”、“扣摇”等技法,都是创新性的,使古筝的表现力得到极大丰富。曲作者在传统“四点一”指法基础上创出“扫摇四点”奏法;在传统食指抹弦奏法的基础上,创出“双手食指点奏”奏法,把古筝演奏技术推向了新的阶段,是继《庆丰年》之后又一双手弹奏的佳作。自该乐曲之后,古筝界又涌现出一大批古筝新作,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张燕、刘起超曲)、《洞庭新歌》(王昌元、浦琦璋编曲)、《雪山春晓》(范上娥、格桑达吉曲)等等,都是双手演奏的乐曲,体现出古筝高难技巧特点,是现今古筝教学的经典曲目。

    《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山东风格的筝曲,不仅仅是因为曲作者是山东海阳人,而是乐曲的素材来源于柳琴戏音调。此曲是著名筝家李祖基先生最有名的作品,乐曲以传统山东柳琴戏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乐曲以左手有规律的、模仿锣鼓音型的伴奏和优美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乐情景。筝曲总共分三段。第一段热烈奔放,左手的伴奏犹如锣鼓一样,节奏感强烈;第二段音乐是抒情的慢板,旋律优美如歌,尤其是食指的连抹、大指的连托所产生的效果,使音乐平添几分色彩,凸显出山东筝派的某些演奏特色(是连抹,而不能作为花奏处理);第三段则是对第一段音乐压缩后的再现,比第一段节奏更加快速,也更加激烈。乐曲在饱满的和音中结束。

    《东海渔歌》

    此曲是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乐曲取材于渔民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结构庞大,既有抒情性、歌唱性的乐段,又具有激情热烈的乐段。乐曲伊始,以连续流畅的上下行历音伴奏具有号召性的音调作为引子,呈现出大海波涛澎湃的气势。在引子后,是乐曲的主体部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长摇指法奏出自由开阔、优美抒情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长摇乐段之后是根据末句派生出的欢快跳跃性的乐段(右手小撮与左手伴奏),与长摇时的抒情性形成对比特色。经过反复演奏,主题在左手移低八度演奏时再现,而右手则用历音奏出的音型作陪衬,给人以颠簸激荡的感觉,音乐表现了渔民们出海时的欢快情景。第二部分则采用了号子音调,右手时而弹奏单音,时而弹奏和音,左手则作伴奏,表现一领众和、团结一致的劳动场面。第三部分是乐曲主题的再现,音域宽广,富于激情,表现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5、地理自然景趣篇

    《黔中赋》

    此曲由古筝作曲家徐晓琳作曲,是一首难得的优秀作品。作曲家打破了陈旧的传统五声音阶排列,以新颖独特的音阶调式定弦,借以突出表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乐曲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调为基础,以新颖的演奏技法,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乐曲展现了贵州地区高山峡谷、激流纵横的自然风光和粗犷、奔放、谐趣盎然的少数民族风情。《黔中赋》一曲以现代的作曲技法和散文般的手法将贵州地区的风情展现无余,乐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是浪漫的《琵琶咏》;第二段是粗犷奔放、欢快激情的《木叶舞》;第三段是优美流畅的《黔水唱》。作者以严谨的逻辑思维,运用西方的现代创作手法和作曲技巧创作出音乐形象鲜明、语汇丰富的乐曲,并以和声复调的表现形式,为古筝创作增添了亮丽色彩。这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古筝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专业作曲家的渗入对古筝的表现力予以极大的挖掘,并创作出一批力作。

    《汉江韵》

    乔金文曲,是专为河南著名古筝演奏家任清志先生创作的。乐曲始创于1962年。乐曲表现了人们欢欣鼓舞地忙于春耕,意气风发夺丰收的愉悦心情。后经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南阳人)再次改编。乐曲以河南曲剧曲牌中《汉江》、《书韵》两个曲牌为主要创编取材,加工提炼而成为一首独立完整的筝曲,故名《汉江韵》。乐曲第一段热烈欢快,表达了早春到来,人们欢快劳动时的喜悦心情。乐曲中的慢板正如劳动人民在田间谈话共叙乡情、亲情,也表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左手的按颤十分讲究,在快节奏中要直接按变,而在慢节奏中,要讲求按变时的韵脚。乐曲末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稍快于第一段。乐曲粗犷奔放,具有浓郁的河南民间音乐的特色,也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此曲经过和声、节奏、复调的处理,使原曲的风格和韵味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和发挥。

    《建昌月》

    这首筝曲是著名古筝音乐作曲家徐晓琳女士的代表作(另外如《黔中赋》等)。虽为摹写月亮的一首乐曲,却并没有《二泉映月》的凄冷,不似《平湖秋月》中的月亮遥不可及。乐曲似乎是给月亮这一事物的一个特写。《建昌月》一曲意境深远,描绘了皓月当空的凉州州府西昌的华美景色。乐曲毫不聒噪人耳,温和而平易近人。在筝弦上奏出的肉音也平添几分朦胧的诗意;而右手的明亮音色,则是对朦胧之月的铺垫,正如花草曳曳,繁星点点,透射出一股股生机。就这一柔一亮的音色对比,恰恰摹写出一种恬静和谐的意境。此曲是《巴蜀风情组曲》中的一首。

    《春涧流泉》

    此曲是著名潮州古筝大师徐涤生先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作之杰出筝曲。这是一首绘景写意,表现高山流水之景趣的作品。乐曲描绘了春天山涧流泉的奇异情景,是摹写山水景趣的佳作。乐曲以巧妙的技法描摹了水之动态,时而涓涓细流,如娇啭莺语、逶迤潺源、流水激石、稀稀簌簌;时而龙吟虎啸、急湍出谷、奔腾澎湃、滚滚而来并飞泻直下,激荡山谷,气势磅礴。演奏中的泛音犹如溅起的浪花,晶莹剔透;而刮奏的技法则摹写了湍急的水流,气势磅礴。该曲演奏手法细腻,景致幽雅,意境和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并且以动显静、以静显幽,十分形象,有身临其境、身闻其声之感。乐曲以一个饱满的左右手和音为始端,乐曲中的小花奏犹如潺潺流水,顺谷而下,汇成小溪,形象动人。曲调明朗活泼,音韵高雅纯朴,是一首短小精悍而秀色可餐的筝曲。

    《香山射鼓》

    此筝曲由著名陕西筝家曲云女士创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该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中的同名乐曲和琵琶古曲《月儿高》。乐曲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演奏技巧,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从而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伊始是空灵缥缈的泛音,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随着乐曲地进行,《月儿高》的主题显现,摇指轻松自然,不紧不慢,为了突出香山的空灵意境,演奏中摇指摇变换触弦点,从一开始要靠近岳山,在摇指的后两小节,触弦点要换到弦的中间位置。乐曲第三段,节奏由慢渐快,左手有规律的伴奏,表现了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此曲还获得《山城杯》民族乐器大赛优秀作品奖。

《伊犁河畔》

    此曲由著名古琴艺术家成公亮先生创作,是一首少数民族特色突出、旋律优美的古筝独奏曲。乐曲根据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流行着的古老歌舞――“赛乃姆”的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具有十分丰富、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用汉民族的乐器筝演奏模仿“赛乃姆”音乐风格写成的《伊犁河畔》,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作者意在追寻汉唐历史上音乐文化交流的踪迹,以“中原”乐器和“西域”音乐的结合,企望“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格调。乐曲描绘出伊犁河畔的美丽风光,人们幸福地生活在美丽的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情景。乐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写悠扬的歌声和优美徐缓的舞蹈,这一部分要注意左右手音色的统一,左手的按滑音要注意节奏;第二段描绘了欢快的群舞场面——人们愉快地加入舞队,手舞足蹈,音乐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后到达高潮,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是压缩的再现。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都减缓下来,人们余兴未尽,继续缓缓舞蹈,河畔上空则回旋起悠扬的歌声……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蜀乡风情》

    邱大成、徐小琳曲。组曲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五首独立的乐曲组成:《晨歌》、《绣荷包》、《赶场》、《建昌月》和《闹春》,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蜀乡大地上秀美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乡土风情。其中,《绣荷包》一曲是古筝教育家邱大成先生于1981年,根据四川宜宾地区的同名民歌为素材创编而成的。在我国民间,流行着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互赠荷包以作信物的习俗。乐曲中连续的由疏而密的快琶技法,细腻地刻画了绣荷包少女复杂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少女的温柔贤淑以及她们朴实而深沉的爱情观。《绣荷包》同《茉莉花》一样,实际上是全国有名的乐曲曲牌,在全国各地都流行着以《绣荷包》为名的民间歌调,其中以山西和云南弥渡花灯调《绣荷包》最有名。

    6、春意盎然畅怀篇

    《雪山春晓》

    由范上娥、格桑达吉创作的独奏曲,原名《拉萨河畔》。乐曲描绘了西藏高原美丽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可分为六个乐段,第一乐段是轻松自由而舒畅的散板,轻柔的琶音、由弱渐强的摇指,以及左手缓缓的刮奏,仿佛一股清新空气,轻轻拂面,令人耳目一新。乐曲将听众带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终年积雪的高山,在那里,春天来临,冰雪消融,冰融水动,汇成潺潺的小溪,最终汇聚成为河流的源头。乐曲旋律优美,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感染力强,深受筝家和广大群众喜爱。乐曲在音乐界和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

    《春到拉萨》

    乐曲创作于1961 年,史兆元曲。它取材于藏族民歌《 金色的太阳》的主旋律。乐曲一开始便通过摇指技法由低音区向高音区过渡,气息宽广而沉稳,自由舒畅,给人一种终于告别了黑暗的旧世界,走向光明的感觉;接着是沉稳有力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在较小范围内的变奏乐段,变奏段欢快明朗,短摇与快速的花奏技法下的弦音跳跃灵动,犹如人们的欢跃歌舞。变奏乐段之后是一个激情奔放乐段,再经过一个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的乐段(左手的肉音弹奏犹如鼓点节奏)之后,进入奔放有力的快板乐段。乐曲描绘了明媚春光洒落大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藏族同胞终获新生的欢悦心情。

    《春到湘江》

    此曲是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创编的筝曲。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因此,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徊,富于歌唱性;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的乐调则则描绘出清新的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乐曲欢腾的快板,极具有湖南花鼓戏的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乐曲具有浓厚的湖南地域特色。

    《春耕时节》

    古筝演奏大师王天一曲。“一年之计在于春”,乐曲描绘了人们在新春到来之际,忙趁新春耕种浇园,为新一年的收获而忙碌的情景。曲风热情洋溢,将人们欢悦劳动的场面表现出来。

《凉山春》

    著名作曲家徐晓琳重要古筝音乐作品之一。乐曲描写了西南巴蜀地区大凉山的美丽春色,以及善良的彝族同胞跳着欢快的舞蹈,歌唱着美好生活。

    《春天来了》

    是一首重奏曲,该曲由著名音乐家雷雨声创作于1956年。乐曲以福建民歌《采茶灯》为创编素材,旋律活泼轻快,富于舞蹈性。乐曲主题先由高胡奏出,古筝配以轻快的伴奏,然后经过两次变奏,主题得以充分展示,而后逐渐进入抒情的慢板。慢板旋律是民歌《采茶灯》的末尾部分,乐调舒展,与前面轻快欢悦的舞蹈性节奏形成明显对比。此旋律分别由高胡、筝演奏了四次,之后快板再现,并在尾部加以展开。高胡模进的旋律,在筝、扬琴的呼应下,乐曲进入高潮乐段。乐曲中三件乐器你映我和,交相辉映,音乐效果此起彼伏。乐曲借鉴了钢琴的伴奏音型,并以巧妙的配器、多变的复调形式,再现了歌舞颂春、采茶扑蝶的场面。全曲充盈着欢快喜悦的情趣,生动地描绘了潺潺山泉,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7、取材姊妹艺术篇

    《秦桑曲》

    此曲是周延甲先生的代表作品。乐曲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作者旨在继承陕西流派、繁荣秦筝艺术,振兴秦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音乐界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该曲正是响应音乐界这一口号的一部力作,是一首陕西风格筝曲。乐曲取题于李白的诗歌《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妻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乐曲选用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碗碗腔”、“郿鄠腔”(迷胡音乐)的素材创作而成,刻画了古代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盼望能早日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此曲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慷慨激昂的急楚激烈;又有陕西碗碗腔音乐的细腻委婉、凄楚悲切、哀怨酸楚。音乐中的“苦音”(亦称哭音)正凸现了陕西音乐的风格,与他派的苦音不同。乐曲荣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创作一等奖,曾被誉为筝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代表作,深受演奏家崇尚和广大听众喜爱。

    《林冲夜奔》

    王巽之、陆修堂编曲。《水浒传》第九回中写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精彩篇章,讲述了教头林冲被恶势力逼至绝境,痛下决心而奔梁山的故事。1962年,著名民族音乐家陆修棠、王巽之根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对《新水令》曲牌旋律加以改编发展,表现了林冲雪夜奔梁山的情景。乐曲结构宏大,总分四段:1、感叹回忆,2、夜奔,3、暴风雪,4、急进。第一段是慢板,节奏自由,低音区切分的节奏音型和中高音区的摇指旋律表现出林冲对恶势力的叹息和悲愤;第二段是小快板,乐段模仿戏曲中的锣鼓场面,表达了主人公恐惶不安、紧张的情绪;第三段通过连续的刮奏和扫弦、双摇等技法模拟了风雪交加的场景;第四段旋律紧凑而坚定,表现出主人公最终下定决心直奔梁山。此乐曲正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气势宏大壮烈,情绪激昂奔放。

    《临安遗恨》

    作曲家何占豪于1990年发表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1992年又将其改为古筝协奏曲。乐曲以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为创作素材,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囚禁临安(今杭州)狱中,在赴刑场之前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乐曲共分为七段。在钢琴悲壮的前奏之后,古筝一开始就采用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结合,强化了音乐的悲愤情绪,确定了音乐内容表现的基调。该乐段中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旋律变化,刻画出身处牢狱之中的岳飞仍忧国优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主题乐段是以传统乐曲《满江红》为旋律为素材发展、变化而成,并贯穿全曲。淳厚的曲调,既展现了英雄豪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主人公此时内心复杂的情感。接下来音乐情绪一转,音乐快速激昂,古筝奏出的战马奔驰的节奏型再现了古代疆场奋战杀敌的壮烈场面。当情绪达到高潮时,音乐嘎然而止。此时钢琴以极弱的音响引出古筝的一段柔板曲调,借以表现英雄岳飞的内心情感。如泣如诉的旋律表现出岳飞对家人、慈母的思念,转而轻快的曲调表现了主人公对昔日与家人欢聚时的美好情景的回忆。突然,刑场一阵擂鼓的巨响,将主人公从美好的思绪中拉回现实。曲作者在这一段采用协奏曲常用的华彩乐段演奏方式,由此更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就义前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伤感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最后一段是主题再现,旋律在转换的调性上奏出,哀婉平缓的曲调寄托着我们对英雄的追思。


    此篇特点在于所集乐曲均取材自相关文学、诗词曲赋、画作,以及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具有明显的图画联想性。状物抒情者,如《山居秋暝》、《长安八景》,多数乐曲则具有典型的故事情节性,铺排华彩宏大,并充满戏剧色彩,如《陌上桑》等。取材文学意境的还有《秦桑曲》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又如《崖山哀》、《昭君怨》等等,前面有论,此不赘述。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长相思,摧心肝。”

    乐曲取材于李白的同名诗篇《长相思》,运用古代歌曲的歌调和陕西民歌的一些旋法特征综合创作而成。乐曲刻画了一位怀有相思之苦的人,表现出他远离国都之时回忆过往的复杂情绪,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追求政治理想却事与愿违,不能实现的苦闷和抑郁心情。

    《双声恨》

    粤乐筝曲,又名《双星恨》。乐曲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表现了被迫分离的夫妻幽恨连绵、爱痛交加的复杂情感。与此曲相同,另外一首粤乐筝曲《银河会》也是取材自《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乐曲轻快、欢悦,表现了每年七夕佳节,牛郎织女银河鹊桥相会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

    唐末,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往长安。诗人重走故地,经长安曲江(陕西西安东南唐时风景区)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痛欲绝。此诗篇成为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乐曲即以诗篇《哀江头》为素材,表达了诗人在押解途中忧国忧民的悲愤、悲泣、悲痛、悲哀等复杂的心情。

    《陌上桑》

    乐曲创作于1990年,是1991年中国第二次古筝学术交流会中演奏的佳作之一。乐曲以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为主要取材,以戏曲《罗敷女传奇》的故事情节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主人公罗敷与夫君王仁之间的竹马恋情、途中遇难、闺阁盼归、喜庆团圆等曲折的爱情轨迹。全曲中的“盼归”段,集中地表达了罗敷对远在边塞从军的夫君的眷恋和思念。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代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同名名篇意境创作而成。乐曲意境幽深,令人置身世外,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怀的向往和远大理想的追求。

    《嫦娥奔月》

    由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的古筝演奏家杨娜妮创作,是1995年中国古筝第三届学术交流会上涌现的一部优秀古筝作品。同时在2001年古筝新作品交流创作理论研讨会上,该作被评为优秀作品。乐曲以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为创作素材,结构宏大,铺排紧凑有序,具有很强的叙事色彩。全曲分为“伉俪美满”、“古乐舞”、“嫦娥舞”、“离别”和“奔月”五个部分,其喜和悲的意氛的变化明显,表现了嫦娥仙子与夫君后裔的美满生活到夫妻分离,再到奔向凄冷的月宫的凄楚和悲凉。

    《长安八景》

    乐曲取材于清代文人朱集义的画作《关中八景》,“八景”是长安的名胜,地处长安城周围,由此也称为“长安八景”。乐曲采取套曲的形式结构全曲,八段音乐都有标题:一、雁塔晨钟,二、草堂烟雾,三、灞柳风雪,四、曲江流饮,五、咸阳古渡,六、华岳仙掌,七、太白积雪,八、骊山晚照。乐曲既有温柔如歌的慢板,又有流畅活泼的快板,曲速多变,现代技法繁多。

    《孔雀东南飞》

    郑德渊曲、邱大成改编。“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曲以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为创作素材。诗中女主人公兰芝贤淑勤劳,但却为焦母所不容。被遣回家,兄长逼亲,兰芝投水自尽,仲卿闻讯,亦挂枝殉情。音乐悲切,表达了主人公被迫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尤其是左手快速向上划弦所产生的噪音效果,仿佛油碧车滚动时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也顿时将主人公分离时的苦楚刻画地一览无余,乐曲叙述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
我来说两句 你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优仕推荐  
·省音协考级推荐..
·广州地区2011年春..
·请省音协各定点考..
·音乐考级纪念奖..
·关于使用考级新教..
·顶级小提琴赛有“..
·外国作曲家用民歌..
·郎朗意大利获米..
·广东省普通高中..
·古筝成为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