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钢琴 » 教学交流
华裔钢琴教育家美国小城演奏华彩乐章
[2009-05-11]

点击查看大图

  美国密苏里州西南端的乔普林(Joplin)偃卧在林木葱茏的丘陵沟壑之间,大工业时代的辉煌早已随风飘逝,小城落寞得像欧扎克(Ozark)高原上的一朵闲云。只有逢上双数年份的仲春时节,当来自世界各地的钢琴大师和青少年演奏者云集南密苏里州立大学,参加两年一度的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时,这里才显出少有的喧闹。当地的第一大报《乔普林环球报》兴高采烈地以大字标题写道:“国际钢琴大赛把世界带到了乔普林。”《密苏里田园月刊》也用激情洋溢的标题——“巴黎,罗马,乔普林!”来应和。

  然而,沉浸在欢乐和憧憬中的人们似乎没有太多地注意到,带领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驱驰到国际赛事前沿的大赛委员会主任、华裔钢琴教育家梁伍颖教授。如果没有她十数年的苦心经营,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很难想象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幕后英雄”

  “我生在南京,早年在香港接受音乐教育,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八个级别的钢琴水平考试。那些年我经常参加香港的各类钢琴比赛,获得的大奖我自己都记不清了。”梁伍颖教授向《华盛顿观察》周刊讲起了她早年的经历。

  她回忆到,“我是60年代初来到美国的,先在俄克拉荷马浸会大学学习,后来转学到北德州大学,读完了钢琴演奏本科和硕士。当时的课外演奏活动很频繁,我被吸收为国际音乐互助会和国家音乐荣誉学会成员。”

  离毕业还有一年,她的名字就登上了《美国高等院校名人录》。1969年硕士毕业时,她又被国家音乐荣誉学会授予优秀音乐毕业生称号。

  “那时我的梦想还很模糊,如果说有,那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她续道,“70年代初,我来到乔普林,在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讲授钢琴演奏。那时我的梦想才从舞台转向讲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钢琴教育上来。”

  访问的话题转到了国际钢琴大赛上。梁伍颖接任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委员会主任是在1989年。

  “那时,大赛才刚刚起步,无论是规模或是影响都有很大局限。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大赛的规格和品位。”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国际赛事,她意识到公正乃是大赛的生命,能够为世界各国的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是大赛必须恪守的准则。“制定一系列规范,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大赛的名声就会渐渐建立起来。有了信誉,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手就会参赛,大赛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除了抓住公平这个要诀之外,梁伍颖还通过各种管道和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和钢琴大师以及各国驻美国大使接触,推介大赛的理念和大赛所取得的成就。现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都把担任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视为一项崇高的荣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钢琴选手都把参加这里的大赛视为一试身手的公平竞技场。但乔普林毕竟只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城,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也没有太长的建校历史。在这里举行国际大赛是不是会受到地域的局限呢?

  “这种局限当然是有的。”梁伍颖说:“所以近几年来,我们把大奖获得者的首场演出从乔普林搬到了美国的艺术之都——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这个地域瓶颈就被逐渐打破了。”

  最近的十几年来,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的影响日新月异。迄今为止,参赛选手的国别已经多达50余个。2004年参加半决赛和决赛的37名选手中,有一多半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当笔者问起2006年赛季的情况时,梁教授喜悦地表示:“就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大赛的规模预计要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2004年。”

  梁伍颖教授集钢琴演奏家与钢琴教育家于一身,但她的气质中更多的是教育家的严谨、细致和典型的东方女性的温文尔雅。看到她谦和娴静的举止,想到她轰轰烈烈的事业,让人不禁惊异古人所推崇的“讷于言,敏于行”竟在一个生活在异国的华人身上得到了如此鲜活的体现。

  在梁教授获得的琳琅满目的荣誉和奖项中,笔者注意到2003年南密苏里大学授予的“幕后英雄”的称号。和别的荣誉称号相比,“幕后英雄”也许听起来有点平常,但是,要对十数年来默默奉献于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的梁教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倒是“幕后英雄”更恰如其分了。

  以公平和诚实征服世界

  2005年3月,艺术实业界最权威的杂志——《国际艺术经营者》邀请了全世界5位最有成就的艺术实业家就国际音乐赛事的推介与质量问题发表评论,梁伍颖是美国唯一的受邀请者。她在发言中说:“不管是哪种艺术竞赛,公平和诚实是吸引参赛者至关重要的因素。”

  梁伍颖的这个理念也是许多国际钢琴赛事所倡导的原则,但是这些原则能不能得到持之以恒的执行,乃是大赛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了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的一些具体条款。为了杜绝偏见和舞弊,每一届评委的身份和背景在大赛开始前都是严格保密的,同时,选手的身份和背景对于评委也是保密的,直到大赛最后揭晓。大赛委员会对于评委的要求中有一条是,评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得就参赛者的背景和演奏技巧交换意见,以保证各自独立的判断。

  世界各国的艺术界都保留着入室私授的传统,每个钢琴大师的名下都有一些入室弟子。如果出现老师裁判弟子的情况,大赛的公正性就很值得怀疑。对此,大赛委员会制定了针对评委的另外一条要求:“当年担任评委的专家,其学生不得参与大赛”。

  在前十届的大赛中,担任评委的专家分别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做是为了扩大影响或是杜绝可能的舞弊?“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但主要是为了杜绝舞弊。”梁教授说:“评委的选聘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尽量减少同一专家多次被聘为评委的机会。”

  曾经担任过2000年大赛评委的亚美尼亚籍古拉巴彦小姐(Erna Gulabyan)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她非常赞赏南密苏里国际钢琴大赛的非政治化原则,即作为一个艺术赛事,应该为艺术而艺术,而不能掺杂意识形态因素。在大赛往届的评委里,既有来自跟美国意识形态相近的英国、加拿大的钢琴大师,也有来自跟美国政治上颇多龃龉的古巴等国的钢琴大师。

  当笔者提起古拉巴彦的这篇文章观点时,梁教授表示赞同:“在聘请评委方面我们不会考虑意识形态因素,在评判选手技能的高下上,更要以艺术为标尺,对不同国别、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选手一视同仁。这一点是我们一直坚守的。”

  除了靠铁面无私的公正,大赛委员会对于选手的关爱和呵护也是有口皆碑的。也许是东方女性无微不至的天性使然,大赛形成的一些传统和规范充分体现了对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选手们的关怀。比如,委员会把参赛选手安排在志愿者家庭食宿,一来解决了选手们的后顾之忧,二来也为他们深入了解美国提供了机会。中西部居民的热情好客为选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选手都把南密苏里大学看作自己艺术事业的航船启锚的港湾,把乔普林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2004年大赛中,首届大赛的获奖者艾伦周(Alan Chow)特地从芝加哥赶来举行演奏会为大赛助兴。2004年的一等奖获得者,来自中国的陈洁完成了在纽约的首场演出后,特意回到乔普林倾情演出,答谢小城居民们的关爱。

  寄语中国钢琴教育

  得知梁教授曾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笔者请梁教授谈谈对大陆钢琴教育的看法。她稍作思忖说:“中国的钢琴教育这些年有了飞速发展,每年参加大赛的选手都在增加,我在大陆讲学也看到许许多多普通家庭购买钢琴,希望子女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陆的钢琴教育和发展钢琴教育的大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看到历届的获奖者名单里有不少中国人的名字,让人不禁暗喜:中国人的高比例获奖能否说明中国已成为钢琴强国?

  “获奖名单中那些具有中国姓氏的人,不一定是直接来自大陆的选手,他们中有一些是海外的华裔,另外一些是在国外接受钢琴教育。”梁伍颖说:“就目前中国大陆的钢琴教育状况来看,离钢琴强国的距离尚很遥远。钢琴作为一种舶来乐器在中国还缺乏根基,无法与欧洲国家深厚的钢琴文化积淀相比。中国钢琴教育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是,普及和入门的辅导班和学校很多,但高层次教育的院校还不足。知名的音乐学院仍然是那么几所,并没有随着学生基数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许多热爱钢琴的青少年没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深度教育。不过,我相信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勤劳与才智会逐渐改变这一切,使中国的钢琴教育朝着世界强国不断前进。”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梁教授谈起了当年在香港读中学时,曾经被朗斯顿·休士(Langston Hughes)那首脍炙人口的英语小诗所震撼——“抓住梦想的翅膀,一旦梦想消亡,人生就像断翅的鸟儿,再不能飞翔。”那时她还不知道诗人的故乡在乔普林,更没有想到会在诗人的故乡一住就是20多年。她希望以这首小诗和读者共勉,抓住梦想的翅膀,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
我来说两句 你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请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优仕推荐  
·省音协考级推荐..
·广州地区2011年春..
·请省音协各定点考..
·音乐考级纪念奖..
·关于使用考级新教..
·顶级小提琴赛有“..
·外国作曲家用民歌..
·郎朗意大利获米..
·广东省普通高中..
·古筝成为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