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资讯 » 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
冼星海——中国著名音乐家系列
[2008-01-03]
                            冼星海(1905-1945)简介: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从小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和著名作曲家。并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与祖国:
   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他接过聂耳的旗帜,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抗战救亡歌咏运动之中。他在上海期间写出了《救国军歌》、《热血》、等著名歌曲,有力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他在武汉、南京、河南工作期间,又写出了《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热情。1938年冬-1940年,他来到延安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激情奔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和《军民进行曲》、《浏阳河》两部歌剧及许多群众性的歌曲。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他担任延安鲁艺音乐系教授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创作的。   
冼星海说过:'在这抗战年代,我希望我们写的每一首歌,都能鼓舞被压迫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要把救亡歌曲当武器','把每一个音符当作射向敌人的子弹'。在抗战歌声的召唤下,千百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1940年,冼星海接受党中央委托,前往莫斯科为《抗战中的八路军》影片作曲。后因苏德战争爆发,他流浪国外,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用自己的作品歌颂中国的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写出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作品。他以音乐为武器,把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之中。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只用了6天,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
2.《黄河颂》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曲》
6.《黄河怨》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1939年5月,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那山呼海啸、震撼大地的音乐效果鼓舞着听众,人们为民族的苦难抑制不住流下了热泪,更为祖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演出结束,冼星海带领全场观众一起高唱《保卫黄河》,礼堂响彻了'保卫黄河'的震天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