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管乐
  管乐
羌笛溯源
[2010-03-01]

    在那悠远的岁月中,我远古的先祖们是何时将羌笛吹响,它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与神形?只要那悠扬的笛声还在响起,人们就不会放弃探寻。

    被认为属于古羌人文化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千年的铜刀,那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金属刀具。同样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被认为是中国彩陶鼎盛阶段的代表,其文化成就之大、艺术水平之高,它处难以比肩。特别是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盆,它所描绘的舞蹈形式与今天所见羌族舞者连臂、踏歌、以腿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形式如出一辙。更令人兴奋的是,该考古文化还出土了多件打击乐器彩陶鼓。或许,羌笛最早就吹响在这个时候,吹响在这些爱美而又极富艺术气质的马家窑人中间?

    可以确定的是,在由此以降3000年后的汉代,羌笛已经传入了中原地区,并对中原地区箫笛类乐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羌笛的神形已可以在这一时期的汉文献中得以观想和体味。汉代通儒兼笛乐爱好者马融《长笛赋》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  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

    由此可见,在器乐家京房改进前的羌笛为竹制双管四音阶笛,声若龙鸣。改进后,成为完整的五声音阶,丰富了其表现能力,也丰富了中原音乐文化。宋人胡仔所编《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若是以东汉人许慎著《说文解字》所载“羌笛三孔”以及宋人陈旸《乐书》载“羌笛五孔”而言,古时候的羌笛又不只有一种形制。总之,羌笛从此进入了中华音乐文化的大合唱,响彻在更加广阔的自然与文化的天空下。如王之涣《凉州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如李峤《笛》云:“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情。”如李颀《古意》云:“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现今羌族地区传承的羌笛,是一种双管双簧竖笛。羌语称其为“其篥”、“士布里”或是“帮”。管身竹制或骨制,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两管长短、孔距和音高相同。管长16厘米至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簧哨有两种,一种是在管上端留节,近节处刻簧,簧舌朝上,簧长4厘米;另一种是将做好的簧哨插入管口,簧哨长5厘米。管上设5个或6个安孔。演奏时,双手持笛,将簧哨含入口内,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吹奏,使乐音连续不断。一孔发一音,音域为8度。指法与笛相同。羌笛音色明亮,清脆婉转。其代表性乐曲有《忆苦思甜》、《迎宾调》、《丰收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