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服务 » 乐器导购
  乐器导购
月琴的沿革和型制
[2007-12-30]
       月琴是由古弹拨乐器阮咸(秦汉子)演变而来的,用拨子弹奏。

        据唐.杜佑<<通典>>、<<国史篡异>>、<<事物原始>>载:唐.武则天时(西元七世纪) 四川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一铜琴,有十三品柱。当时之太常少卿元行冲认为,此晋.阮咸所善弹之器也,乐家遂称之为阮咸。

        宋.陈阳<乐书>又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可见宋代又称阮咸为月琴。有人认为,此时阮咸之型制已像满月,弦较细音质似古琴,又与古琴一样有十三个品,所以又叫月琴。

        圆腹长颈的『阮琴』,颈项缩短後就衍化为『月琴』。

        旧式月琴有两弦、四弦两种。四弦者相邻两弦为一组,多定同音;内外两组五度定弦。传统月琴,每弦只有八或九个音位,琴颈上之品两弦相连,月形音箱上之品则各弦独立。

        台湾京剧界则只用单弦(mi)月琴,以不过弦的轮音拨弹法,用音阶补偿(互翻高低) 的方式演奏。与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

        山西戏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用之月琴是匾八角形,又叫『四弦』、『四股子』。 七个品或无品。四弦(相邻两弦为一组定同音、四或五度定弦)、左手戴不锈钢指套,右手拨奏。

        月琴又是大陆西南方之彝族、哈尼族、布依族歌舞音乐中之重要伴奏乐器。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县文昌宫桥墩上即有弹月琴之彝族踏歌舞壁画,据考绘於十七世纪。

        彝族月琴,有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等三种,张二、三、四弦不等。 又称『弦子』 或『四弦』、『蛙琴』,是五声音阶乐器,两弦皆可主奏,一弦主奏时则另一弦空弦伴奏。

        彝族二弦月琴,五至十一品。彝族四弦,九至十一品。相邻两弦为一组定同音,但多只弹一组。传统月琴音域窄、音高不准、音色不佳。在五十年代後,已有四尼龙钢丝弦、十八品之宽颈月琴出现。

        1958年黑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冯少先(1939-黑龙江),将月琴由七声音阶改为十二平均律。 将四弦中相邻两弦为一组同音之定音方式改为一弦一音。并加多一低音弦,改为三弦月琴。 固定定音为CFC。

        1973年黑龙江省歌舞团冯少先,再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之韩常树师傅(1928-)合作,将上下把位之弦距统一,由八字形改为平行,使琴弦与竹制缚手(原为红木制斜交)垂直。减低琴颈厚度,以免下把演奏时拽住大指。

        以后又放宽琴颈、增厚音箱以增加第四根低音弦弦,於月琴框上加一凹边(『镶口』),以利换把解决『搁手』的问题,扩大月琴音域。弦槽後并有微调装置。

        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场陈春光,再与韩常树师傅合作,用码子取代缚手。加装红木琴背垫块及右手腕托。微调装置改装至琴体底部。韩师傅之新制月琴,被命名为『雪梅』月琴。

        八十年代武汉楚剧团程文,与武汉民族乐器厂合作,制成四弦三十品之长颈月琴,以琴底为缚手,也加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