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服务 » 乐器导购
  乐器导购
曲艺:四川扬琴
[2007-12-30]

      四川地方曲种。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李联升、杨竹开、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恢复发展,创作出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红旗飘》、《拷红》、《急浪丹心》、《铁窗训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