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古筝 » 习筝之道
  习筝之道
筝学刍议
[2008-10-06]
「筝学」的学科名称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架构之下,以分支学科的姿态,被中国音乐学界前辈学者提出.筝乐累积了长久的历史传统,拥有广泛的流传人口,形成地方体系的演奏流派并产生众多的乐曲作品,然而其学术理论并未受到乐人的关注与研究力的投入.本文阐述该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分项领域内容,并回顾近期筝学相关研究现况与成果.由筝史,筝人,筝制,筝法,筝谱,筝曲,筝派,筝论等各面相构筑筝学的学术领域实质.冀望筝乐人能汲取琴学的学科经验,平衡发展筝乐演艺及理论研究的工作,奠定筝乐未来的繁荣基础.

    壹,绪论

  古筝这项乐器在中国社会的流传,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各地筝乐脉络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溪流汇集成大河般,产生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筝乐知识力量.所谓「筝乐知识」,它涵括对筝乐演奏,筝乐理论,乐器硬体等各方面表现的理解.做为一个民间乐器,古筝在某种层面上,属於泛阶层的艺术品类,它既是上流社会士绅淑女的雅兴,也是街头巷弄参与伴奏民歌或器乐合奏的一项乐器.历史的渊流肇引著古筝音乐的传统积淀,筝乐流布的广泛更促成其音乐内容的丰富与多变.

  做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习乐人口最为众多的一项乐器,古筝在社会音乐教育环节中,长久以来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华人社会中,普遍有著古筝音乐的流传.多数人在学习演奏,甚至教学的领域中浸淫多时,却少有乐人钻研筝乐的理论领域.

  相较於「琴学」的设立与发展,历史上对於筝乐的整理与研究,显得薄弱许多.此与这二项乐器的传承性质不无关联:琴乐由来已有文人音乐之清雅特性与特定的上层社会流传结构;而筝乐的传承与流布则较以平民阶层为对象,结合民间的艺术观点.因此,古琴音乐较早地受到了文人的重视与研究整理,前人对於古琴之研究,累积了丰富的专门著作,成为古琴领域的重要资产,在学术表现上1较为突出.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在其一篇为筝人姜宝海论著《筝学散论》(姜宝海1995:2)的序文中写道: 以单一乐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琴学,早在清初庄臻凤提出的'琴学'一词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专门著作,如北宋遵度的《琴笺》,朱长文的《琴史》,南宋朱熹的《琴律说》,徐理的《琴统》,元代陈敏子的《琴律发微》,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等.清代自庄臻凤的《琴学心声》直至杨宗稷的《琴学丛刊》,单以'琴学'为名的琴书,琴谱不下二十多部.

  由上述文字可知琴人在「琴学」理论领域之研究,早已建立起分支学科的架构.而此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研究领域,则吸纳了来自不同时代,各地琴人的智慧与研究取向,其所涵盖的论题包括了:琴史,琴律,琴谱,琴曲,琴派,琴人,琴制等面相.相较之,目前所及的古代及现代筝乐理论研究成果,尚远远不及於「琴学」的质量.而就「琴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轻易可理解理论研究对於单一乐器领域的开展与延续,扮演著决定性的影响与积极的建树.筝乐既已累积长久的历史传统,有广泛的流传人口,形成地方体系的演奏流派并产生众多的乐曲作品;则细到地梳理上述的古筝音乐文化资产,建立筝学理论的基础,更是目前的重要工作.「筝学」名称虽已在二十世纪末见诸陈应时,姜宝海诸位教授的论述,但近年以来,仍未受到普遍的认同与研究力的投注.本文将就上述学者所提出的「筝学」,这一个理论分支学科的名称与实体,逐一探讨其学科定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范畴以及现况发展等面相,期望有益於加速组织,推展筝乐理论研究的质量与内涵.

    贰,筝乐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自春秋至今的历朝各代,传衍著民间筝乐的发展体系.在与时并进且吸收地方艺术精粹的过程中,各地筝乐流脉不同程度地蕴涵著先人的音乐智慧与地方音乐活力.

  地方性的古筝乐曲,携带著人文与地域的色彩,如:河南,山东,浙江,潮州,陜西等「筝派」音乐;另如客家筝,闽南筝派亦展现著族群的人文传统.这些筝派的渊流与音乐内容皆根源於各地的民间音乐艺术品种,甚至与当地特定阶级层次的人文环境因素,有著绝大的关联.山东的小曲来自「琴书」曲牌,这是2地方曲艺的影响;河南板头筝曲源於当地合奏板头曲,这是民间器乐的濡染;浙江筝曲的部分曲调吸收了杭州摊簧的精华,这是戏曲音乐的藉鉴;除此之外,客家筝乐也有来自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而各地筝乐内容更不乏吸收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例如:陜西筝曲《一点油》来自郿鄠曲牌,它便是根植於中国广泛流行的时调小曲《鲜花调》.这些与民间音乐品种之间的借鉴关系与脉络发展,说明筝乐早已相融於中国传统地方音乐艺术,筝乐内涵的各个面相其实是来自历时以来各种传统音乐类型的缩影.

  地方色彩浓厚的筝派乐曲,无疑是古筝音乐传统的瑰宝.而古筝领域的发展,除了古典传统的地方曲目之外,自1950年代以来更著重在技巧的推陈出新,以多样的技法基础,呈现多元相貌的音乐内容.近现代的古筝音乐的发展是活络的,在1948年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院开设古筝专业以来,中国各地高等音乐学府亦分别设置了古筝专业课程,使得原来活跃在民间的筝乐人纷纷进入音乐学院执教鞭.他们一面在祖辈的旧乐基础上著力深耕地方性传统筝乐;一面参酌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与内容,创编出新的乐曲方向,导引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筝乐的新面貌.如曹正(1920-1998)曾於1948年任教於南京国立音乐院国乐组,山东筝派张为昭在1956年曾获聘至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张鹤鸣在1951年亦曾任教於东北音专.又如:武林筝派王巽之1956年起任教於上海音乐学院.其传人孙文妍,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等,在传承衣钵之外,也都走出了新的脚步方向.

  现代创作筝曲也是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在大陆地区,依据张彤对於二十世纪後半叶筝曲创作的轨迹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一)50-60年代初:筝乐创作的初步探索;(二)60-70年代末:第二代筝人的创作;(三)80年代:多元化的筝乐创作.(张彤1995:21-28) 而在创作作品的内容方面,根据黄俊锡的研究:「『多元化』可谓是八○年代起现代筝曲创作的总体特点.」(黄俊锡 1998:iii)现代的古筝演奏内容,与民国以前甚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风格,内涵,已经有相当大的差异.其融贯古典与现代,综合地方艺术与舞台表演的结果,使得筝乐的面相愈趋多元.影响这种多元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在於西方文化的弥布.民众思潮的趋势逐日西化,其美学观点与听觉习惯也在西方观点的主导之下养成,产生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思维与创作模式.3乐曲的风格以及乐语,乐法的模式也在突破传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乐曲.

  其二,传承模式的改变,也是一个生态的根本性问题.二十世纪中期以後所产生的学院式教学,与过去师徒制度口传心授的传承结构,大相迳庭.这种密集化,规范化的教学使得筝乐的发展一日千里,也导致筝乐内容的快速变异.

  其三,现今的创作进入个人化的创编方式,早已经跳脱了过去「集体化」的思考.所谓「集体化」,指的是乐曲风格的奠定,依附在民间乐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积累的结果,呈现小众化的音乐文化语言.这种乐曲的内容,风格的积淀,是众人智慧的总集成.而这样创作模式在现代创作中,似乎成分是稀薄了些;

    现代古筝音乐的发展在专业分工的特质之下,自然而然趋向个人化的创作,更增加了多元的作品表现. 各种肇因之下,现代的古筝音乐发展正处在飞跃的时代,其与20世纪初叶的筝乐内容,已有大幅度的变异,现代的古筝音乐内容,无论在音乐曲体,乐汇或者演奏风格方面皆面临内容质地上的转换,不断加入新的外来影响与内在思维的变迁.其内容的新质地,走向的新趋势都是极待研究与思考的题材.要能全面掌握其脉络重点,唯有透过深入的探索与系统化的研究,才得以建立具体的筝学领域研究成果.

叁,「筝学」之定义与学术价值

  「琴学」的建立,对於中国音乐学而言意义深远,它扮演著一个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乐器,器乐,乐调,乐律学,乐谱学,音乐美学,甚至音乐与文学研究各方面,都有一种基础学科的态势.藉著对於「琴学」的探索,中国音乐学者得以触类旁通,蒐求佐证资料并与中国乐学理论领域接轨,建立中国音乐理论基础.

  筝学的学术价值亦复如是,筝学分支学科领域的设立,除却对於筝乐核心问题诸如乐调理论,曲体变化与手法的研究之外;其实更可由古筝的单一乐器发展观点,观察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与结构,考察人文面相的转变与音乐内容的质变规律.

  「筝学」之学科的定义应为一门为探索古筝做为音乐实践的一项乐器,对於透过其演练而产生的音乐,以及实践过程中参与者及其周边社会人文现象的专门研究.举凡乐调理论,定弦与用音,谱法体系的研究,筝乐演奏技法的推陈出4新,筝派音乐风格与演奏特色,筝人传承体系与模式,筝曲的创作,筝乐社群,发展现况以及文化角色探讨等等,都显示出「筝学」做为中国音乐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主题强调的人文学科内容与艺术内涵,正可藉由学术方法被有效的分析与研究.

  分支学科的意义在於更精到地进行研究领域的探索,积极组织研究成果,以提升该分支领域的质量发展.把音乐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学科,称为「音乐学」.而音乐的研究,更因研究主体的不同,下设分支学科.中国音乐的研究领域,先有「琴学」做为以独奏乐器文化为研究主体的分支学科,而古筝音乐则因具有丰富的人文经验,历史传统,实质内容以及仍在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成为足以建立其分支学科架构的主要立基点.「筝学」的建立,实质上有助於古筝音乐相关资讯的整合与学术性的提升,使其更加接近研究真理的需求.筝乐的体系化研究除了清楚地建立学术理则,更积极的意义则是它将有利於釐清筝乐实质的发展方向,以理性的科学方法探索的音乐的理论内涵.筝学的学科意义与价值亦正彰显於兹.

    肆,「筝学」的研究分布现况

  目前对於古筝专题的研究,散见於各种组织,刊物以及学术单位,而就此分支学科的基本发展态势而言,尚称不上是集中而密集的学术气象. 各地的筝乐人所组织的古筝学会,以及各学会所发行的期刊,是古筝乐人交流知识或发表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西安秦筝学会在1983年成立,随即促成了《秦筝》期刊的创刊,该份古筝专业学术刊物集中了筝的理论研究,有关教学,史料整理,乐曲创编,演奏技法等等面相的学术专论,对於中国古筝研究的领域有具体贡献.台湾地区「中华古筝学会」由梁在平先生於1994年创立,并以梁派音乐与筝学研究为发展重心.东方古筝研究会1991年在上海成立以来,《古筝艺术》会刊也随之诞生,同样也发表了关於古筝的历史,现况,教学,创作等方面的重要学术论文.该会於1994年年会中,更以「关於中国古筝指法符号的规范问题」为主题进行讨论,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诸如此类的学会组织不仅成为筝人的交流据点,同时更提供了学术观点的发表园地.

  学术研讨会是另一个提供学术讨论的空间的会议形式.会议论文的论题广泛涵盖著筝乐理论研究的广度.台湾地区曾於1983年由比较音乐学会及华冈艺校5筹画主办琴筝音乐研讨会,对於古筝的各方面研究曾经聚焦讨论,惟近年来较缺乏类似的筝乐专题研讨会.中国大陆方面则累积较多的经验,近年以来,1988年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1991年中国古筝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6年中国古筝第三次学术交流会奠定了中国大陆古筝音乐学术交流的基础规模.在此基础之上,1995年起东方古筝研究会举办了系列的古筝研讨会.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议亦於1999年主办了古筝艺术研讨会,并於2000年举办古筝新作品交流研讨会.除此之外,各地更不定期地召开有关於古筝音乐主题的筝乐研讨会.各种近期的古筝学术会议,除了针对不同的古筝学术主题进行讨论之外,许多筝乐创作与研究成果也充分地被发表,这些学术成果并且被收录於学术交流文集中.

  高等音乐教育学府体系所进行的古筝理论研究多数发表於各单位印行的学报刊物为主,由於并未针对古筝项目单独出刊,有关於古筝的理论研究论文篇章,便散见於各音乐学院,研究所,大学等学术刊物.而现今多数在学术界流通,以个人名义撰述的古筝专书论著,都有高等音乐学府或专科,专修体系的背景.诸如:中国文化大学丁永庆所著《中国古今筝学之研究》(1987),台南艺术学院郑德渊著《中国筝乐之现代化,其沿革及变革之研究》(1990),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姜宝海著《筝学散论》(1995),中国文化大学黄好吟著《六十八板筝曲研究》(1997),河南省古筝艺术专修院赵曼琴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上下册(2001). 各大专院校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系,音乐研究所等机构培养了新一代的古筝学术人才.检验古筝学术理论的发展,学位论文也是极重要的一环.陈伊瑜《山东筝乐的风格与演奏形式》(1996),黄俊锡《从现代筝曲创作看筝乐的发展》(1998),许紫庭《浙江筝派的演奏技法对当代筝曲创作的影响》(1998),郑瑞仁《名古筝家张燕之筝乐艺术风格研究》(2000)等论文皆为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音乐组的学位论文,它们呈现著学院体系对於筝乐的学术观点,针对了古筝流派,演奏风格以及现代发展等面相的观照做出专论. 乐谱含乐论的出版,在古筝的领域中所占比例最高,多数著述者以古筝起源,形制,演奏姿势,技巧进阶等内容呈现个人对於古筝的理解.也有部分深入剖析筝派乐语,以及对於用调习惯,惯用技法的分析讨论.本文囿於篇幅,仅择例如下:
林东河,黄好吟编著:古筝弹奏集(1980)

项斯华,吴赣伯编著:中国筝谱(1987)
郑德渊:筝乐理论及演奏(1987)
孙文妍,何宝泉编著:中国古筝教程(1995)
上海筝会编著:中国古筝考级曲集(1996)
李萌编著:潮州筝曲四十首(1995)
梁在平:十六弦古筝独奏曲(1996)
高百坚:高哲睿潮筝遗稿(1996)
阎黎雯编著:中国古筝名曲荟萃(1993-2000)

  综观上述对於筝学的学术发展与关注,呈现分布在古筝学会会刊,期刊,学术研讨会,音乐学院,研究所,以及以个人名义发表的专书与教程中.然而多数筝乐研究的内容质地极其浅易,受到关切的论题普遍而言只能存留在我见我思的层次,并未受到学术研究方法与格式的规范.故就现况而言,筝学的学科准备显示出「面广不深」的态势.而就各种已出版的筝乐研究内容而言,仍有许多领域亟待努力开发.

    伍,「筝学」之范畴与分项研究领域

  由於筝乐在20世纪以来的飞跃发展,使得其内容获得大量的充实,整个领域的幅员已经获得扩展.乐曲数量增加,习乐人口层次扩大,各方面的研究资料也一一被发掘,检视.面对庞大的筝乐研究资料,本文依其研究内容的性质与范围加以分类:

  一,筝史:筝乐历史的研究,虽属中国音乐史的史学范围,但以单一乐器的历史发展为面相切入史学的专门性研究,则更能单纯地近距离观察古筝历史的发展及其在音乐社会角色的逐步演变.筝史的研究,除了一定程度地还原筝乐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还提供了藉古鉴今的思维基础.〈古筝西渐试探〉(李玫:1989),〈秦筝源流新证〉(魏军:1988),〈筝源初探〉(黄成元:1988)等文即属筝乐史论范围之研究.另外,〈筝与瑟之辨证关系〉(汤咪扫:1991)一文则透过文献探讨的方法讨论该二项乐器的型态变异关系,由瑟的型态观点研究其与筝制的关联,并延伸至演奏法与定弦的历史发展.〈从筑到筝〉(项阳:1990)依照图像纪录及出土实证判读筑的演奏形式,试探筑的古代形象及其做为古筝前身的理论真实性,讨论从筑到筝,由击至轧的转化过程.此类型的研究溯本正源,7提供今人探索古代筝乐发展的脉络轨迹.现代的筝况也属「筝史」的论说范围,其可延伸包含中国各地筝乐的现代发展研究.论说筝乐的整体方向,筝乐时政的针砭,筝乐的评论,筝界会议,各地筝乐发展现况等皆可罗列於筝况的研究项下,做为对於筝乐周边问题的整理与观察.〈东方古筝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综述〉(杜庆云:1994)一文整理筝界研讨关注的共同议题,透过年会形式达到各地筝乐交流的目的.〈四川古筝发展概貌〉(李柯:1988),〈古筝在徐州〉(郑培心:1988),〈漫谈潮筝在上海〉(郭鹰:1988),〈扬州古筝艺术活动的历史和现状〉(戈弘:1988)等论文皆由地域观点,观照古筝传播脉络的相关议题.由社会的观点汇集古筝的流布现状,对於今人掌握古筝的传承脉动有积极的意义.

  二,筝人:以个人为中心进行的人文研究,特别是筝乐人的传承与分布,艺人生命史,传承体系的脉络调查以及筝乐中的社会人文现象等议题,皆可做为音乐社会生态研究的论题.〈一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杨雪英:2001)侧写了曹正先生的筝乐教育,演奏历程,并将其个人的筝乐思想,论著篇章概略式整理.〈浙江筝派奠基人王巽之先生〉(孙文妍:1988)则纪录王巽之奠定浙江筝派之现代发展,及其个人开发之演奏技法特点.属於音乐社会的人文研究,也是筝学所应该涉及的学科范畴.除此之外,笔者刻正进行的「台湾地区筝乐传承脉络体系之调查研究」,透过普调方式对於以人为主的筝乐分布模式进行调查,建立特定区域内的乐人传承谱系表.此类对於筝乐生态发展与趋势所进行分析研究,也正涵括於「筝人」研究领域的范围.
  三,筝制:乐器硬体的沿革与改良,其声学基础,美学逻辑的背景,左右著市场的听觉习惯与方向,同时牵引著筝乐内容与性质的转变.对於筝制的研究,应归类於筝学的基础研究项目.〈谈移柱转调筝的改革〉(张昆:1988),〈筝的激发位置及岳山的改良〉(黄禕琦:1988),〈筝面板的选材及其声学品质〉(余亚明:1991),〈双弧筝的音质和工艺装潢再探〉(田步高:1991)等文在乐器工艺的基础上,提出古筝的声学品质表现与结构原理的论证,对於古筝的乐器硬体改良提出科学上的讨论依据.

  现代的筝乐发展,与乐器改良的因素有著因果关系.若能透过对於筝制(硬体因素的影响)的学术讨论,进而探讨现代筝乐的发展趋势,对於8理解筝乐的内涵及其发展方向,将有明显的助益.

四,筝法:技法的推陈出新与各地的音乐风格有关,但同时与创作方向及方式亦有密切关联.技法的沿革与创新,其立论根本与应用范围,皆须经历客观的论证及实践过程,对於此种过程的纪录或是辨证实录则可提供筝人正确的技法发展方向.〈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李 日含:2000),〈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王中山:1998),〈论古筝弹奏中力度与放松〉(张立立:1991)皆对於古筝用指方法,肌肉关节的配合应用有独特的理论建构,对於实际演奏与技法提升有重大助益.《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赵曼琴:2001)一书则对於「快速指序」的基本理论,运指逻辑以及手指机械运动原理,进行系统化的探讨与分析,开创了筝乐演奏的新领域.

  五,筝谱:筝谱的考证与修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於谱式本身的结构以及内在的乐调架构,应予深度探索,以提供演奏实践的理论基础.谱式的应用模式透露出音乐型态的核心资料,并且显示了音乐内容的演变.
唐时东传日本而遗存的筝谱《仁智要录》便记藏著古筝的历古乐音,对於该谱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不言可喻.与《仁智要录》弦位谱同样重要具有同质特性的潮州二四谱,也富含著历史意义与文化标记.〈潮州二四谱探源—论潮州的古谱,古调,古筝〉(苏巧筝:1994),〈对二四谱的几点意见〉(陈天国:1984)面对古老的弦序谱式及其乐调结构进行了初步的体系研究,对於乐谱所延伸的乐调也有结构性的梳理.〈古筝早期谱式与弦式流变脉络〉(赵毅:1999)则探讨潮筝「二四谱」的流变并将其与历代弦制的关联具体化地联系探讨.除此之外,技法符号的研究也是筝谱体系的研究环节,在多元创作并依赖乐谱传承的现代教育体制中,是项基础研究应予重视.〈古筝指法符号探源〉(张彤:2000)一文,概论了古筝指法符号的发展过程.〈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符号之探讨〉(张俪琼:2001)则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将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各种符号记谱体系加以分析比较,并解析各种符号的产生逻辑,属於基础理论研究.另外,传统地方筝曲传谱的版本以及内容,长久以来,便是百家争鸣的态势;如能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加以严谨地推敲与订正,对於筝乐的流传应有正面助益.

  六,筝曲:筝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於筝乐艺术核心的探索,同时是筝乐发展命脉的基石.对於筝曲的产生方式—创作,其方向与内容也应该提升到学术讨论的高度,做为具体的创作思维呈现,并且成为筝乐未来发展的基础.〈山东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析解〉(魏军:1998)一文,针对单一乐曲的来源出处,史实成因等作了梳理,并逐乐段进行内容与背景的分析陈述.〈筝曲《剑令》的创作思维及音乐语言特点〉(玉林:1999),〈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王建民:1999)皆由作曲的观点切入筝乐内涵的现代发展层面,对於古筝乐曲的创新,投以定弦的改变,筝乐语言的重新定调等方法,构筑了与传统筝乐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向.由作曲理论的出发点重新诠释古筝这项乐器,是一个具有理论基础与开创性的发展途径.在过去的筝乐发展轨迹中,正缺少著如上列针对乐曲内容,结构与质地方面的分析.一旦有了上述的指向性,规范性的陈述以及对於音乐内理层次的分析,演奏者更能掌握乐曲的核心内容,而筝人以往对於乐曲的处理,其自由心证的演绎模式亦可被适度地导引与匡正.

  七,筝派:筝乐的发展在1950年代进入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之前,在各地以民间音乐区域传布的方式开展,形成了具备地方人文特色的流派音乐内容.研究地方筝派的沿革,发展及其演奏手法与风格的理论工作,有助於确实掌握民间古老的筝乐传统.对於各筝派音乐来自地域性色彩的根本差异,及其与其他民间艺术品类的交流与藉鉴等,皆是筝派研究的主要议题方向.〈中国筝乐的源流与风格〉(吴赣伯,项斯华1987:1-5),〈山东派古筝艺术的起源,特点及名曲介绍〉(徐牛妞:1998),〈齐鲁古筝探源—兼谈山东筝派的演奏特色〉(杜鹃:1995),〈论曹派筝艺的演奏特色〉(李婉芬:1991),〈武林筝〉(汤咪扫:1988)等诸篇皆讨论了来自中国各地筝乐流派,其艺术风格,演奏技法特色及其代表性曲目,相关的论题对於地方传统乐曲的流传与筝派间音乐交流有著实质上的帮助,更有助於发展各地筝乐的演奏特点.

  八,筝论:针对筝乐的乐调,乐律研究,如〈古筝泛音五度相生调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杨娜妮:1998),〈活五调弹奏一得〉(高百坚:1996),〈漫谈潮州筝的用调和变奏〉(高百坚:1996)皆属於筝乐体系中的乐10学基础理论,在乐调,乐律的范畴中探讨音乐的本体及其律学基础,是筝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研究环节.其与它项乐器以及中国音乐的乐律学,乐调研究产生密切的联系,其研究结果并可相互补充藉鉴.此外,古筝音乐美学亦为重要的论题,此一研究领域长久以来为筝人所忽略.社会上所存见的筝乐传统,与时并进,反映现实,其表演体系的美学基础系架构於人文环境之下.因此在社会文化迭变的趋势之下,讨论筝乐美学之内容与发展,循求音乐质地与美学观点的论辩空间,成为筝学领域极待开发的研究方向.

  由以上的分项研究领域观之,筝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筝乐各面相的观照之外,另外并涉及与主领域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从属关系.筝乐--这个研究主题,在长久时间以来,是被关注的.然而,由各项的研究篇幅与内容质地来看,显示的是零星的论述,以及面广不深的研究内容.由目前筝学的发展现况观之,这些分项领域的实质内容,正亟待密集而深入的研究探索与成果累叠.对於构筑一个分支学科的领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工作.

陆,结论

  做为音乐学---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筝乐理论研究这样一个分支学科,「筝学」的名称明显地标示出主要议题,同时显示它做为分支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在筝学领域中,包涵四个层次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古筝(硬体)---古筝与演奏者---古筝音乐(软体)---筝乐与社会.而「筝学」做为分支学科之存在,除了学术真理的追求外,则有提升其领域内容,音乐表现及演奏质量的作用.

  目前对於筝学领域的研究,有著各种面相的零星成果;然而,学界目前所缺乏的是研究题材的深度探索以及体系化的质量累积.将密集快速的古筝音乐发展,提高到学术研究的层次,是势之所趋,行之必然的过程.无论由筝史,筝人,筝制,筝法,筝谱,筝曲,筝派,筝论的研究面相而言,任一个范畴的深度或广度,皆足以提供研究者广阔的研究空间与丰富的研究资料.

  人文脉络的丰沛,研究题材的深广以及音乐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确立了「筝学」这个分支学科,在中国音乐学领域中存在的积极意义与学术价值,同时也彰显出目前筝乐研究领域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筝学」的名称与研究实质的确立,呈现出一个分支学科的架构,而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一个共同的学术探讨平台,同时必也是属於全体筝乐人的严肃的学术使命.

参考书目

一, 专书
姜宝海
1995 《筝学散论》,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丁永庆
1987 《中国古今筝学之研究》,台北:丽力出版社.
郑德渊
1990 《中国筝乐现代化其沿革及变革之研究》,台北:大卷出版社.
黄好吟
1993 《筝乐演奏艺术的探讨》,台北:学艺出版社.
1997 《六十八板筝曲研究》,台北:全音出版社.
赵曼琴
2001 《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陈伊瑜
1996 《山东筝乐的风格与演奏形式》,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
学位论文.
黄俊锡
1998 《从现代筝曲创作看筝乐的发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
士学位论文.
许紫庭
1998 《浙江筝派的演奏技法对当代筝曲创作的影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郑瑞仁
2000 《名古筝家张燕之筝乐艺术风格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
所硕士学位论文.
二,期刊
李玫
1987 〈古筝西渐试探〉,《新疆艺术》,第五期,页:38-44.
魏军
1988 〈秦筝源流新证〉,《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33-34.
黄成元
1988 〈筝源初探〉,《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27-28.
汤咪扫
1991 〈筝与瑟之辨证关系〉,《中国音乐》,第二期:页30.
项阳
1990 〈从筑到筝〉,《中国音乐学》,第一期:页131-134.
杜庆云
1994 〈东方古筝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综述〉,《人民音乐》,第一期,页34-36.
李柯
1988 〈四川古筝发展概貌〉,《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186-187:.
郑培心
13
1988 〈古筝在徐州〉,《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176-177.
郭鹰
1988 〈漫谈潮筝在上海〉,《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177-179.
戈弘
1988 〈扬州古筝艺术活动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
(一),页179-181.
张昆
1988 〈谈移柱转调筝的改革〉,《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169-172.
黄禕琦
1988 〈筝的激发位置及岳山的改良〉,《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
162-167.
余亚明
1991 〈筝面板的选材及其声学品质〉,《中国古筝艺术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
集》,(未编页码).
田步高
1989 〈筝的音质和工艺装潢再探〉,《中国古筝艺术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
文集》,(未编页码).
张彤
1995 〈从新时期筝曲创作看筝乐发展〉,《秦筝》,第一期(十五):页21-28.
赵毅
1999 〈古筝早期谱式与弦式流变脉络〉,《黄钟》(武汉音乐学报),第一期:
页63-66.
张彤
2000 〈古筝指法符号探源〉,《中央音乐学报》,第二期:页74,78.
张俪琼
2001 〈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符号之探讨〉,《艺术学报》,第六十九期:页39-52.
李日含
2001 〈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四期:
页58-60.
王中山
1998 〈论古筝演奏中手心的运用〉,《中国音乐》,第三期:页65-66.
张立立
1990 〈论古筝弹奏中的力度及放松〉,《中国古筝艺术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
集》,(未编页码).
魏军
1998 〈山东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析解〉,《交响》,第一期:页24-26.
玉林
1999 〈筝曲《剑令》的创作思维及音乐语言特点〉,《民族音乐研究》,第二
期:页34-36.
苏巧筝
1994 〈潮州二四谱探源—论潮州的古谱,古调,古筝〉,《音乐研究》,第三
期:页60--68.
王建民
1999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中国音乐》,第四期:页62-63,75.
14
陈天国
1984 〈对二四谱的几点意见〉,《中国音乐》,第三期:页52-53.
徐牛妞
1998 〈山东派古筝艺术的起源,特点及名曲介绍〉,《齐鲁筝苑》,第三期
页44.
杜鹃
1995 〈齐鲁古筝探源—兼谈山东筝派的演奏特色〉,《民族艺术》,第一期:
页138-147.
李婉芬
1991 〈论曹派筝艺的演奏特色〉,《中国音乐》,第二期:页28-29.
汤咪扫
1988 〈武林筝〉,《中国音乐》,第四期:页52.
杨娜妮
1998 〈古筝泛音五度相生调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乐府新声》(渖阳音
乐学院学报),第二期:页36-39.
杨雪英
2001 〈一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中国音乐》,第二期:页50.
孙文妍
1988 〈浙江筝派奠基人王巽之先生〉,《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文集》(一),页
144-145.
三,乐谱
林东河,黄好吟
1980 《古筝弹奏集》,台北:学艺出版社.
项斯华
1987 《中国筝谱》,台北:达欣出版社.
郑德渊
1987 《筝乐理论及演奏》上下册,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
孙文妍,何宝泉编著
1996 《中国古筝教程》(一)香港:博韵音乐出版社.
上海筝会编著
1995 《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二版.
李萌
1995 《潮州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梁在平著
1996 《十六弦古筝独奏曲》,台北:施桂珍发行.
高百坚
1996 《高哲睿潮筝遗稿》,渖阳:渖阳民族出版社.
阎黎雯编著
1993 《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中),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