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古筝 » 习筝之道
  习筝之道
浅说古筝的韵味美与弹奏技巧的关系
[2008-10-06]
筝,因其古老,且有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所以又名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即现在的陕西一带),所以又名秦筝①。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为筝命名的解释是“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意思是说,筝,这件乐器,因为弦紧音高而发出的筝筝的声响),这说明了筝是根据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是以弦紧音高、发声筝筝而得名。

    古筝最大的技巧是以韵补声,最重要的部位是面板,其次是雁柱和琴弦。然就其琴形来说,本身就可以通身是韵。这个乐器一般是右手行声,左手做乐,真正是右手来发声的,左手是逸韵补声的。它既善于表现古朴典雅、优美抒情的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乐曲。新中国建立以后,弹筝艺术有着飞跃的发展。不论是筝的乐器改革、筝曲的创新、还是筝的表演技巧以及有关筝的教学和筝的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

    筝,史称“秦筝”。“真秦之声也”,“秦筝弹秦声,秦声即筝乐”,所以又称“秦声”。关于它的创史,从古至今,流传着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如①分瑟为筝的传说②②筝筑同源说③蒙恬造筝等等。传说故事源于显示生活。流传过程中,往往有一些附会或渲染、演义,甚至臆说。但上述几则故事,都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一,筝是秦人的创造;二,在先秦时代就在秦地广为流行;三,筝既然是秦人在自己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乐器,必然是具有秦地与秦人的一些风神品格。

    先秦时期的筝,同筑一样,只有五根弦,这里的五根弦,很自然地应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随着人们音乐时间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五弦筝的表现力和音域,远远难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技巧要求和审美情趣。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和筝师,就对原筝不断进行改进,这就有由五弦筝到十二筝与十三筝的发展③,筝弦数的这种成倍增加,更多地增加了筝的表现力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性。

    汉魏六朝时期,是秦筝的大发展时期,也是秦筝的第一个光辉璀璨时期。主要表现有:筝的形制与制作技术有了迅速发展;涌现大批有很高文化教养和艺术修为的秦筝艺术家;整理、创作了一批筝曲;秦筝理论研究与音乐美学体系的建立与繁荣等等。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隋代的音乐文化,不仅继承汇集了六朝时期各民族音乐艺术成果,而且有了极大的发展。秦筝在唐代,随着乐舞的充分发展,形制与种类,弹奏技法与指法,制造工艺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是筝的大普及与大发展与时期,也是秦筝参与民间说唱艺术与戏曲艺术,从而造出北曲杂剧的光辉胜境。明清两代的秦筝对近现代筝艺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制作工艺更加先进,而且出现了因地域关系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许多筝派,成就了秦腔戏曲艺术的名播江南,海外咸知的局面。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中国筝代名词的秦筝及筝乐等地方流派的秦筝,全靠历代筝家口传心授,我们也祈望陕西秦筝在新世纪更加繁荣昌盛。

    二、中国古筝外形特征和演奏技法

    现代一般所用的筝为21弦筝,筝最重要的部位是面板,面板为桐木,桐木并不是贵价木材,但需先放置一年以上才能使用,高级古筝在高音区应选用木纹紧密的桐木,低音区则用木纹较疏的桐木。至于边板、琴头、琴尾等部位,高级古筝会用红木,有些更会用上紫檀木,名贵木头的特点是重、沉。筝面置弦,设有上扁下圆锥形弦轴。古代常用丝弦,其主要特点:音色深厚、灵透、柔和、韵味深长,最富于表现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现代常用钢丝尼龙弦,其主要特点:音色清越、明亮、余音长,善于表现音韵典雅缠绵的乐曲。

    筝的弹奏技巧最为多样,仅从唐五代人一百几十首筝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法有掩、抑、抽、拨、打、拍、遏、按、撮、拂、抚、挑、捻、推、弹、掐、回旋等十八中。其中弹、掐、拍、拨四种为右手法,其余十四种为左手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秦筝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效果。现代的弹奏技巧如左手的扇、扫、扭、柱外刮奏等,左手吟按指法的:揉弦,颤音、按音、双按音、滑音等等。右手单指指法的:托、劈、抹、挑等。还有筝的双手弹奏,这种改变原右手指弹,左手按弦的演奏技巧,最先始于唐代,五代时已推广到南方一些地区,筝的双手弹从唐到清末,直至现代历千余年并未中断。

    三、古筝的韵致

    弹奏古筝,最能体现古筝的是“韵”,这“韵”最能表现在古曲中,一首古曲,看谱,识谱并不难,但一个懂得其内涵与地方风格的人与一个不懂的人弹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使原谱的感觉面目全非了。那么,怎样捕捉到其“韵”呢?我认为首先要知道乐曲是哪个地方的风格,是北方的地方音乐,还是南方的,如果是南方的,还要清楚是江南的某个地方,还是广东的某个地方;其次,要捕捉曲子的地方音乐感觉。例如,广东潮州地方的曲子“4”就要比平常的音要稍稍高点,并且还要在“4”上做颤音,而陕北地方的曲子“4”就必须要刚好按准,不能高也不能低;最后,还要通过弹奏大量的曲子,不管是古代的曲子还是现代的曲子,深入地了解曲子所写的内容,才能将曲子弹的美。

    下面介绍两首传统古筝演奏的乐曲,看看在乐曲中是怎样体现古筝的韵致美与弹奏技巧的关系的。

    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家娄树华在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的,并引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而为乐曲的标题。彭蠡,是江西省鄱阳湖的古称。它描绘了渔人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限美的时刻,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全曲分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技巧,出色的抒发了作者对湖滨晚景的展示和欣赏。

    这一段的技巧难度不太大,主要有左手的按弦、揉弦及右手的大撮和十六分音符,要求的速度是慢板。想将其优美画面表现出来,深入了解湖滨晚景画面的美丽意境,加上演奏者的音乐修养,用这份平静的心境来表现这段慢板。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的上下八度乐剧的音调中发展变化而来,接着,并以揉按技法奏出音程的长音“4”和明快短促的花指音,而后转入下属调性,到使单纯的五声音阶旋律,有了丰富变化,借以表现出渔人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快情绪。

    这一段既然表现了渔人荡桨归舟,乘风破浪的欢快情绪,那么较第一段的情绪要欢快些活泼些,音乐起伏也有对比,其中花音滑到“4”并颤音,是这首乐曲的特点。前辈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演奏者也要体会到渔人的欢快心情,且把这种生活充分大胆地表现来外,再经过艺术的修饰,这段音乐就把渔人欢快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从以上情景可以看出,音乐的美与真实,不仅要用音乐的语言和演奏者的感情来表达,还要加上古筝的技术技巧,若两者能同时满足,那音乐的表现当然是较完美的;若缺少演奏者的感情表达,只有古筝的技术技巧,那么音乐缺少了生气,缺少了内涵;若是缺少了古筝的技术技巧,只有演奏者的感情表达,那么音乐根本就没有根基,不值推敲。所以在弹奏古筝时,或在演奏筝曲时,充分了解音乐作品,和过硬的技术技巧,是演奏一首好曲子的基础,是确切不可忽视的。

    第三段以快板节奏,奏出一连串的模进音型,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形象的刻画出荡桨声、摇船声和浪花飞溅声。乐曲用逐步加快,加强、并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催板奏法,描绘出歌声四起、渔舟唱晚的场面。尾声用“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的处理手法,把人们引入了湖滨晚景,安谧宁静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再如以变音奏法演奏的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传统软套筝曲之一,具有浓郁的潮州地方风格特点。“软套”,把几首用变音的乐曲联成一套来演奏,在潮乐的名调习惯上,称这种乐曲为“重六调”。潮州筝曲在表演上,除了用套曲形式以外,有时用作独奏表演,但独奏的时候,常常采用曲速三变的变奏形式;就是先奏“头板”,“头板”也有称作“二板”的,然后奏“拷拍”或称作“拷打”,再奏“三板”终曲,“头板”“拷拍”“三板”都是潮乐专用语;“三板”是乐曲的主旋律,用2/4的节奏,速度轻快,曲意流畅;把“三板”用引申法变成4/4节奏的慢板,就是感情细腻的,意味深长的抒情乐段“头板”。再把“三板”用归纳法,突出拍板部分以构成有板无眼的1/4节奏的“拷拍”借以表现欢快活泼的曲情。

    《寒鸦戏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寒鸦的习性,形象描述寒鸦不怕天寒水冷,战胜自然的气魄,以兴喻人们与自然做斗争而征服自然的情感。乐曲是通过按音变调,使用了按滑结合的“4”音组成的旋律,用高低八度交替变化的手法,配以流利轻快的花指,来描绘一群寒鸦徘徊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之间,时而出没波间,时而追逐嬉戏的以戏水为乐的情景。

    这些都说明要首先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然后根据筝的“揉”、“颤”等技术和其节拍的特点,把一首曲子完整的表达出来,如果在弹奏过程中,技术没有很高的发挥出来,例如在《寒鸦戏水》中,其中有一段是非常快的节奏,是表现寒鸦嬉戏场景,演奏者没法达到这种效果,怎么办?还有一段有特殊节奏的1/4拍,演奏者又老是没在拍点上,又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我们只能用自己的音乐修养,静心去弹琴,用心去弹奏,声声音乐表达美,根根琴弦代表情。

    除了以上的独奏乐器外,筝历来还为优美的声歌伴奏和参与众多的合奏乐器演奏。她有华丽、流畅、清脆、柔和的音色和丰富多彩的技术技巧,在伴奏、重奏、合奏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与拉弦乐器协奏合作,更为完美突出。

    以上是从筝的发展史谈到筝的技术技巧,从筝的韵美说到了筝的合奏,总的来说,要想弹好古筝,只是用心去弹奏,没有技术技巧是非常空洞的,或者一心用技术技巧,没有用心去体会古筝的韵美,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一点味道,只有两者相结合,弹出来的筝曲才是“绕梁三日”,久久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