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古筝 » 习筝之道
  习筝之道
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一)
[2008-10-06]
  在民族乐器中,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中,筝逐渐流传各地,扎根生长、发展壮大并渐渐形成“茫茫九派流中国” 的局面。古筝音乐可谓是民族音乐苑中的奇葩,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着自己的乐曲队伍;她的音韵古朴雅正,民族色彩浓郁,各个派别又都有着自己的代表性乐曲,同时都表征着不同于他派的独特艺术风格,比如刚健豪放的山东筝曲 ,幽怨急楚的陕西筝曲 ,清丽雅致的潮州筝曲,等等。古筝艺术的音乐风格与色彩往往与其所流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风俗诸多因素相关联。尤其重要的是,她往往与当地的文化艺术诸如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和说唱曲艺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古筝乐曲海洋中,不论是传统乐曲,还是现代乐曲,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民间歌调、戏曲以及曲艺等艺术形式。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将民间的音乐素材用于创作 ,并在其艺术活动中反复实践,精雕细琢,使乐曲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了一曲曲精美优雅、流利动听的古筝独奏曲。我们也不得不说,古筝艺术是植根于民间艺术土壤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而古筝乐曲正是生之于民族(间)艺术,并成之以民族(间)艺术的,她是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艺术结晶,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一笔宝贵的遗产。如下,余将把古筝曲目分成传统部分和近现代当代创作部分,进行分别论述。

Ⅰ古筝音乐名曲解题之传统古筝乐曲部分

   《打雁》

    河南筝曲。此曲原是河南曲子板头曲中一首流传较为广泛的乐曲,后经过艺人们多年来的不断丰富、润色与变化,使之在情节构思、曲调结构、音色技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曹东扶先生的传谱中,运用了中指连剔数弦的指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该曲集叙事、状物、抒情于一身,构思布局巧妙,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了猎人打猎的情景。乐曲第一段曲调明朗流畅,描绘猎人发现雁群后隐蔽起来以瞄准的情景;第二段,右手交替弹奏八度音,又结合以中指连剔数弦和上下滑音,形象生动地模拟了枪响受到惊吓之后的大雁骤然起飞时的鸣叫声;而后,乐曲突慢,左手按音、滑音以及细密的小颤,使fa升sol的音效成功表现了受伤的孤雁哀鸣和挣扎。随后,群雁的鸣叫声再次出现并渐渐变弱,乐曲曲速渐渐变慢,形象地描绘了群雁徘徊于空中,不忍离去,但终因救不了伙伴而高飞并匿迹于天边的情景。由于乐曲中中指连剔数弦以及左右手交替弹奏等技巧的运用,使得此曲在同派别曲目中颇具艺术特色。

    《云庆》

    浙江筝曲。《云庆》原为江南丝竹音乐八大名曲之一,后经过名家的移植而成为一首筝曲。《云庆》曲采用变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图景。乐曲中“快四点”手法运用之处不少,有徐有急,错落有致;乐曲落音也是有轻有重,音色明朗。乐曲在速度上,从抒情的慢板开始,随后有层次地不断加快,并以明快活泼的快板结束。

    《穿花蜂》

    山东民间乐曲。因乐曲数量的多寡、乐曲传奏的广泛与否,业内人士一般认为山东筝曲指的是鲁西南即菏泽地区的古筝音乐。而这首乐曲是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不可多得的一首古筝小品。乐曲在民间乐曲《八板》的基础上加字变化而成为一首独立的小品,曲调通俗流畅。结构方面短小精悍,体现出山东筝演奏和韵味的一些基本特点。演奏技法上多运用快速托劈,尤其是从28-30小节中托劈的连续而有节奏的(与短摇区分开来)运用,生动地表现出蜜蜂于花丛中快乐穿梭采花粉的情景。这首乐曲同山东民间乐曲《凤翔歌》一样,是学习山东筝曲的开首乐曲。


    古筝艺术的九个派别分别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福建筝派、蒙古雅托噶和朝鲜伽倻琴。其中,山东、河南两筝派被称为北派,潮州与客家、浙派被统称为南派。

    山东筝派豪放刚健,技法以大指第一关节的快速托劈、食指抹挑见长,传统乐曲都是明显的六八板结构,曲速分为大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代表曲目如《汉宫秋月》、《风摆翠竹》、《莺啭黄鹂》等。

    陕西筝派在诸多名家“秦筝归秦”的实践中慢慢成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如独特的欢音、哭音奏法,有了一大批陕西风格明显的筝曲。如《秦桑曲》、《姜女泪》、《三秦欢歌》等。

    依据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曲例有很多,比如客家筝曲《出水莲》原本就是古筝大师罗九香先生把盛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出水莲》加花润色而成,山东筝曲《庆丰年》是赵雨斋先生将山东八板曲《小溪流水》等旋律拿来经过变化而成。

《出水莲》

    此曲是客家传统名曲之一。此曲源自客家民间乐曲《出水莲》,经由客家筝派著名筝家罗九香先生精心锤炼打造,而成为广为流传的名曲。曲调清新优美,风格古朴淡雅,具有中州古调的质朴遗风和雅趣意蕴。筝曲以水莲花为题,冠名《出水莲》,表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与情操。又据钱热储先生《清乐调谱选》中所载此曲的题解称:“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艳嫩也。”由此而知,乐曲实际是就套曲的表演程序而言的,是套曲前面的引子部分。该曲严格按照传统的6/8板的框架演奏,演奏者在十六弦筝上弹按并重,并且不断地变换触弦点,以取不同的音色,而把红莲出水的意境巧妙地泻于指下,栩栩如生。古典吉他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编为吉他独奏曲,颇受欢迎。

    《新开板》

    该曲是河南著名筝家任清志先生于解放后创编的筝曲,属小调曲子类。旋律采用典型的河南民间音乐曲调为创作素材,曲调主要在高音区起伏回旋,并对音色、音量等方面进行大胆与夸张的艺术表现,该乐曲因为是从河南小调曲子提炼发展而来,故风格上质朴刚健、粗犷热烈,奔放豪爽,具有浓郁的河南民间音乐的色彩和淳朴敦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乐曲中微降变宫(↓7)及八度大跳技法的运用,又突出了河南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色。《新开板》曲中洋溢着人民在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此曲于1955年全国会演中获得大奖。演奏中,要十分注意曲中速滑音和按颤技法的处理。

    《莲花赞》

    潮州庙堂音乐。莲花是佛教所极力推崇的花,具有深厚的佛学意蕴。在佛教中,莲花被誉为清静的象征,由此在寺庙殿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莲花的图案。与《千声佛》一样,这首乐曲是一首短小而雅致的礼赞佛曲,是一首潮州较有名气的庙堂音乐——焰口佛曲,轻六的调式轻巧纤细,乐调流畅、轻快却又不失庄重,中正平和、出神入化的妙音将人带往一种清静、幽雅而超脱的境界。著名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编《潮州民间筝曲四十首•林毛根演奏》一书中录有此曲。

    《粉红莲》

    潮州民间乐曲。乐曲采用诸宫调式如活五、重六、轻三重六、轻三六等铺排,故亦名《诸宫调•粉红莲》,乐曲形式结构紧凑而秩序井然,体现出潮州筝在乐曲结构和演奏用调上的特点。左手方面,此曲非常重视点、按、揉、滑等技法,由此将潮州筝典雅秀丽、细腻委婉而曼妙的风格韵味展现出来。同客家筝曲《出水莲》一样,都刻画了令人喜爱的脱俗的莲花,歌颂了莲花“出泥不染自高洁”的高风亮节和风格品性,是咏莲的一曲不可多得的佳作。此曲是潮州很有名的一首乐曲,潮州的一些著名筝家如林毛根、郭鹰、杨秀明等都有自己的筝演奏谱,每位演奏家在诸宫调的运用方面又各异,如杨秀明的《粉红莲》大体上分为一个引子和四个主要段落。分别采用了活五、轻三重六、轻六、重六四种调式,此外还安排了一些变奏段落,由此在结构和铺排上稍显复杂和大气;林毛根先生的版本则运用了重六、轻三重六和反线三种调式进行铺排;郭鹰先生的则是重六调的版本。

    《崖山哀》

    该曲是传统客家筝曲代表曲目之一,属于六十八板的大调乐曲,同时也是大调乐曲中的软弦筝曲,是为著名的四大软线曲之一。“崖山”,地理名词,位于广东新会县南——伶仃洋中的一个小岛。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小皇帝赵昺南逃,绝境之际不甘受辱,投身伶仃洋而亡。后人为纪念南宋王朝的覆灭以及宋帝身亡,便作此曲,故此曲又名《哭山》或《靠山》。乐曲中,微升fa与微降si具有浓重的苦音(又称哭音)色彩,由此,曲调哀伤忧怨、缠绵悱恻却不失悲壮。在客家筝演奏中,人们常常将两首曲子联起来演奏,比如常常把《崖山哀》与《将军令》或者是《薰风曲》的中板进行联奏,乐曲由慢渐快,直至结束。

    《将军令》

    此曲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器乐合奏曲(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流行),其合奏曲谱最早见于1814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即《弦索备考》一书中。此曲旋律与琵琶名家华秋苹先生琵琶谱《将军令》基本相同。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用铅字印制过合奏曲谱中的筝分谱,从此曲谱中可明显看出“双手抓筝”手法早已经被运用。浙江筝派名家王巽之先生依据合奏曲移植改编了此曲(1957年,《将军令》一曲的工尺谱被译成五线谱,1958年至1961年间,《将军令》被重新定谱,左右手演奏技法都比过去要丰富的多)。《将军令》是浙江筝派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是一首壮怀激烈的独奏作品,描绘了“军情急,军令至,将军点兵赴疆场,金戈铁马军威壮”的古代战争情景的传统作品。该曲是一首左右手密切配合演奏的作品,音调激烈雄劲,跌宕起伏,气势恢宏,风格华丽。乐曲分为雄壮鼓角、将军发令、兵队疾进、沙场鏖战与得胜回营五个部分。演奏中左手的肉音音色醇厚,恰如雄壮鼓角;右手摇指与左手大撮组合刻画了兵队疾进、准备迎战的场面,等等,是一首武曲。

《柳青娘》

    潮州传统筝曲,是潮州弦诗乐中最为著名与流行的一首。《柳青娘》一曲只有三十板,但仍是一首结构完整的乐曲。她虽不属于大套曲的形式,但她可以用轻六、重六(重三六)、活五(活三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式来演奏,深受潮州人的喜爱。在潮州地区,此曲被称为“弦诗母”,意即弦诗之母,是学习潮州筝曲的必修曲目。《柳青娘》因所用调式不一样,所以各调式的筝曲各具艺术特色。在四种调式中,“重三六”和“活三五”两种调式的筝曲都具有苦音色彩,尤其是在活三五调中,使用的是流动的“悲音”,极具韵味,颇耐咀嚼。活五调《柳青娘》的演奏难度极大,而著名潮州筝家林毛根先生却以一曲活三五调的《柳青娘》赢得海内外广泛赞誉,而奠定了潮州筝的地位。此外,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古筝音乐考级中,活三五调《柳青娘》始终是最高级、必弹奏的曲目,并且是林毛根先生的乐谱。《柳青娘》曲调优美,左右手的吟揉、花奏等技巧复杂多变,乐曲流畅之余,还讲究韵味的变化。从此曲可领略潮州音乐的艺术特色。

    《四段锦》

    山东筝派代表性传统曲目之一。是由山东筝派著名筝家、素有“中国筝王”之称的赵玉斋先生依据山东老八板曲子为素材创编而成的。该曲由《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和《普天同庆》四首大板第四的筝曲连缀而成。《四段锦》是赵玉斋先生于沈阳音乐学院任教时完成创作的。他对原来的老八板曲子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尤其是在筝曲演奏技法上,大胆吸取了一些西洋乐器如钢琴的演奏技法,比如第四首《普天同庆》一曲中,用连续的三连音将音乐推向高潮,此外,乐曲还大胆应用了大幅度的刮奏技法,以及在曲末运用了饱满有力的和音等。一系列的改编、革新使得乐曲从老八板合奏形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由双手演奏的独奏曲。在乐曲结构方面,则打破了原有民间筝曲的程式,充分地挖掘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乐曲冠以《四段锦》之名,这与四个分标题乐曲内容并无多大联系,此曲也有称为《四段》或《四段曲》的。有些筝家出于喜好,也成山东筝派筝曲《高山流水》为《四段锦》的。在古筝考级中,此曲被用作高级演奏曲目,另也常作为音乐会时古筝演奏的保留曲目。

    《叹颜回》

    河南筝曲,原为河南曲子板头曲之一,“中州古调”。这是一首以历史故事为创编素材的写情筝曲。颜回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该曲描绘了颜回夭亡后,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由河南筝派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叹颜回》曲调短小却精练,可反复演奏;乐曲较多地运用了河南筝派独有的“游摇”的演奏技法和揉中带颤、颤中带滑的“小颤”等技法,表现了哀痛、伤感的情绪,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写情筝曲。在河南泌阳、南阳等地还流行着一首河南板头曲子《哭周瑜》,其曲调曲情、风格特色与《叹颜回》一曲相差不大,故二者常被用以联奏。

    《月儿高》

    ①传统潮州筝曲,有潮州筝派著名筝家苏文贤先生等人的不同传谱。属重六调式。《月儿高》是潮州音乐十大名曲之一,是十大套中五个软套音乐中的一支。乐曲哀婉深沉,深受潮州人喜爱。

    ②浙江筝曲。在文人荣斋《弦索十三套》这一文献中,有《月儿高》的合奏曲谱,并有如下注解:“相传曰,唐明皇游月宫闻记之音。”在华氏(华秋苹)琵琶谱中,她被归为南派乐曲一类,而在李氏(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则借用唐代大曲名,称之为《霓裳曲》。浙江名家王巽之曾经指出过,在浙江一带,筝曲《月儿高》都是用的华氏琵琶谱。20世纪50、60年代,《月儿高》等乐曲被重新整理出来;1961年,王巽之先生在赴西安参加全国艺术院校的古筝教材会中,曾演奏包括此曲在内的几首浙江代表筝曲,并在陕西省电台留有录音。这在当时引起同界的不小反响。《月儿高》一曲秀丽壮美,描绘了玉兔冉冉上升,皓皓当空初转腾,月下佳人起歌舞的情景,大段的长摇模拟了月下佳人连绵不绝的歌声。乐曲是以月亮为母题的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佳曲,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闺中怨》

    河南筝曲,原为河南曲子板头曲。该曲由河南名筝家王省吾先生传谱,其节奏缓慢,曲风低迥幽怨,如泣如诉。乐曲旋律委婉缠绵,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青年女子因受旧礼教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婚姻,只能遵从长辈之命,由此而来的内心的幽怨又无处诉说的悲痛情感与抑郁的情绪。在传统筝曲中,表现女子怨情的有很多,比如刻画了宫中女子对月伤情思亲的《汉宫秋月》;表现了和番途中悲怨情怀的《和番》与《昭君怨》;再比如同样是表现女子闺中怨情的潮州筝曲《闺怨》等等。乐曲寄予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意趣。

    《杜宇魂》

    客家软线筝曲。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名杜宇,是蜀地一代君主,曾禅位退隐,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暮春时节啼声不住,其声哀怨悲楚,动人肺腑。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子规啼血”、 “杜鹃啼血”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由此,诗人多借杜宇伤时托兴,借以表达哀思、感伤之重。客家人因躲避战乱而多次迁徙,背井离乡的愁苦给予客家人一种独有的怀乡、乡愁情节,此曲即借用“望帝身死,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抒发客家人感叹亡国离家的悲惨遭遇和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感。

    《山坡羊》

    此曲又名《状元游街》,是一首流传较为广泛的河南小调筝曲。是由河南著名筝家任清志先生在解放后,依据河南民间音乐比如曲剧曲牌《阳调》、越调中的部分曲调以及一些过场音乐编写而成的。该曲原为三段,1951年,改为五段。此曲旋律优美,风格粗犷,结构严密;此曲充分显示出河南筝曲摇指的艺术特色,是大指掌关节为基点的快速托劈,而且运用“游指拨弦法”,弹奏时从离筝柱较近处渐渐向前岳山处移动,音色渐渐明亮;在游摇的过程中,右手的力度也不断变化,一般是由弱渐强,音量也不断变化;在摇的同时,左手要进行大幅度的揉颤,从而获得夸张性十足、极具表现力的艺术效果。该曲欢快流畅,一气呵成,洋溢着人之喜悦之情。在1955年全国民乐会演中,此曲获得大奖。

    《掐蒜薹》

    陕西榆林筝曲,是1980年由于林古筝演奏家白葆金先生演奏并传及后代的。《掐蒜薹》是应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筝界所提出的“秦筝归秦”的口号而产生的秦韵风格的筝曲之一;1957年,白葆金先生参加全国的民间调演和陕西省第三届民间戏曲汇演时,独奏了包括《掐蒜薹》、《小小船》等在内的几首乐曲,引起当时乐界重视。榆林筝乃“秦筝余绪”,历时三百多年,是一种十四弦的匣式小筝。榆林古城因地理条件不便,故在表演技法方面比较老套,比较简易,从此曲中可略见这一特点。

    《庆太平》

    山东筝曲,大板第四。乐曲特别注重对花指的运用,在34板的音乐中,有12个运用了花指,有的还是上行连抹和下行连托的连接弹奏,将人们的喜悦推向高潮。乐曲表现了人们生逢太平,安居乐业,寄寓了朴实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百家春》

    客家硬弦串调乐曲。所谓串调,同过场音乐类同,即乐曲密切配合戏剧的人物或剧情而作串场音乐插奏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乐曲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迎春,人间重获新春的温暖景象,同时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企盼和向往。

    《姜女泪》

    陕西筝曲,是根据陕西眉户(又称郿鄠、迷胡)音乐中的“慢长城”和“快长城”编订而成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迷胡(郿鄠)音乐“长城调”、“哭长城”、“慢长城”等曲中都有所反映,后来经过艺人加入秦筝演奏技法,并赋予新意,而变成为一首具有秦地风味的优秀筝曲。乐曲哀婉悲切,生动地表现了暴君秦皇的苛政下,孟姜女悲怨、愤懑然而又无助的抑郁心情。乐曲曲调多用“哭音”(又称苦音),以表现悲愤哀伤的情感;同时苦音(↑4、↓7)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产生一种游移不定的状态,而并非直接从↓7到6音,而是需要一个变音的过程;再者,大段的扫摇与乐曲末旋律音的跳进使得乐曲慷慨急楚,令人潸然泪下。唐代诗人张祜有《听筝》一诗:“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从中可知,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哭长城》一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