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古筝 » 习筝之道
  习筝之道
古筝名曲解题与赏析(四)
[2008-10-06]
《浏阳河》

    这首乐曲原本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曲(唐璧光原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70年代,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将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筝曲采用了变奏的形式,并运用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法,深情的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乐曲中有双手配合快速弹奏的华丽乐段;有如流水般的双手交替下行的琶音的动听旋律。是一首优美的改编筝曲,演奏时要讲究左右手的配合,要注意音色的统一,尤其是在演奏琶音(快琶的乐段实际上也是音乐主题音调的变奏)时,力度要均匀,乐音要连贯。

    《洞庭新歌》

    该曲创编于1973 年,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王昌元与浦琦璋先生根据湖南地方民歌《洞庭鱼米乡》的曲调素材创编而成的。乐曲描绘了碧波荡漾、层层涟漪、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表达了勤劳朴实的渔民们的欢欣喜悦以及热美好生热活的情景。乐曲中连托、连抹的技法,得到了生动的音乐效果,尤其是左手的吟揉按滑,生动再现了渔舟在美丽的湖面上轻曳的情景;乐曲中的连抹,以及连抹之后紧接着的按音,描绘出洞庭湖水的动态和渔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轻曳的情景。旋律具有极强的歌唱性,彰显着湖区人民的美好的生活情景与生活情趣。

    《茉莉芬芳》

    该曲创作于1991年,是根据江苏著名民歌小调《茉莉花》的音乐素材创编而成的。《梁祝》的作曲者何占豪先生对民族音乐语言进行了创新性的使用,从而他的音乐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茉莉花》在国内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民歌曲牌,在全国有多种不同的、风格各异的版本,其中以江苏《茉莉花》最为著名,其他如东北、河北等地的《茉莉花》也较为出名。在伟大的歌剧家普尼契的歌剧《图兰多》中,就用到了她的旋律,从而她也走上了世界的音乐舞台。乐曲中装饰音较多,轻快灵巧;旋律柔美流畅,赞美了茉莉花的洁白素雅、芬芳四溢。主题乐句则似一曲曲笛,将人们引领进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

    《小河淌水》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乐曲在同名云南弥渡山歌的基础上编创而成。原歌曲被称为“东方小夜曲”,发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祉山乡,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乐曲从容舒展、自由宽广,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寂静的山乡,潺潺的小河,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花儿与少年》

    筝曲《花儿与少年》是根据青海民歌改编而来的。“花儿”又名“少年”,别名野曲儿,是流行于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种山歌。“花儿”形式短小,内容精炼,容易传唱;风格质朴无华,曲调优美顺口,渗透着浓郁的西北山野气息。野曲儿是西北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歌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后来人们就用“花儿”、“少年”来代称这种山歌。之所以称为“花儿”,还因为在歌中包含着许多花名。在歌中,第一句便提到了迎春花:“春季里那么到了着,迎春花儿开”。“花儿”所反映的内容广泛,该筝曲则是一首爱情“花儿”,表现了青年男女的青春气息与爱慕之情。筝曲中用到3/4 拍子,近于舞曲,洋洋洒洒,通俗流畅。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此曲创作于1972年3月,并于1974年8月修订完善。筝曲依据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曲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来。该歌曲具有纯朴、高亢的“信天游”风格,曲调开阔奔放,舒展自由,感情炽烈。筝曲伊始就是长摇技法,密度均匀,由弱渐强,尽展辽阔悠远之意境。该筝曲是著名古筝演奏家焦金海先生的代表之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过几代人的精心诠释,如今己是家喻户晓的民歌精品。在电视剧《长征》中被用作片尾主题歌曲。

    2、民族音乐移植篇

    《广陵散》

    这本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意即流传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音乐,散相当于操、引、曲的意思。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止息之称始见于唐代),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汉魏时期,此曲就是有名的但曲(亦即器乐曲)了。琴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是当今琴家经常演奏的版本。乐曲结构庞大,共有四十五段,而且乐曲包括多个小标题,比如“冲冠”、“刺韩”、“投剑”等等,具有极强的叙事性,有些专家也称此曲表现的是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西晋嵇康临刑前曾弹奏此曲,并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其实此曲并未失传。现在普遍认为明人朱权的《神奇秘谱》所载的曲谱为真本。后来筝家王昌元根据琴曲的主题乐调扩展移植成为古筝独奏曲。该筝曲只取用琴曲中的一个小小音乐主题,短小而精练,优美而别致。在古筝低音区的弹奏具有铿锵振奋的气势,情绪慷慨激昂,也暗示着故事的戏剧性。

《湘妃泪》

    琵琶古曲,古筝教育家邱大成移植。上古有传说,帝尧有两女娥皇、女英,擅鼓瑟,嫁于舜为二妃。帝舜南巡,二妃留居潇湘,帝崩于苍梧之野。“二妃泪下,染成斑竹”,后溺于湘水,为“湘水神”,故名湘妃。后人作此调借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湘妃泪》改编自琵琶文曲《塞上曲》的第三曲即《湘妃滴泪》,曲调婉转细腻,左手滑音及慢吟、轻揉等技巧,表达了湘妃对帝死的哀怨、伤感之情绪。乐曲深入骨髓的忧愁和哀伤,寄托着一种深沉的思念,让人回味长久。

    《妆台秋思》

    此曲改编自琵琶古曲,古筝教育家、演奏家郭雪君移植。该曲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联缀起来的套曲,均为六十八板)中的第四曲。乐曲借昭君出塞怀念故国,虽身份高贵,但却因历史使命背井离乡,抒发了一种悲婉哀怨的情绪。乐曲刻画了一位静坐妆台前的妇女,感慨着岁月流逝,红颜易老,恰如李白诗“白发三千丈,冤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一幕儿女凄怨、萧萧冷秋的意境。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广东音乐乐曲,由上个世纪的音乐名家吕文成编曲。据说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西湖,触景生情,创作该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乐曲旋律优美、典雅,刻画出恬静和谐的意境,深为人们所喜爱,并得以广泛流传。创编者借鉴西方古典音乐中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和创作手法,在保留浓郁民族风格的同时,又运用和声、复调等手法,挖掘乐曲的内在因素,延伸了乐曲的内涵,并使传统弦乐队各种乐器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使得乐曲音响更加丰满,风格更加突出。乐曲还有筝曲这一形式,合奏曲自然遵循广东音乐乐队的编制,主奏为高胡,而筝曲则更易将明净“月”之意象凸现出来。古筝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恰好营造出那种沁人心脾的月下美景:月儿高高挂在清朗的夜空中,月下一湖静水;水中之月与空中之月遥遥相对,无限诗意。而曲中的由缓而重的摇指和花奏,则描绘了微风偶尔拂过湖面,层层涟漪,波光粼粼,景色实在迷人。该曲被认为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梅花三弄》

   这是一首由同名琴曲移植而来的筝曲。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该曲以古琴特有的泛音技法在不同的段落中自如地运用,使乐曲别有独特韵味。曲调时而清澈透明,时而轻快流畅,表现了梅花洁白、傲寒、苍劲、挺拔以及在寒风中迎风斗雪的精神气质,进而升华为歌颂人之高尚情操。该曲原本是晋代桓伊吹奏的笛曲,相传在唐代经由颜师古改编为琴曲。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因乐曲前半部分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重复演奏,故称为“三弄”。筝曲对泛音的处理十分巧妙,主题乐调进行了三次变奏。第一次的泛音效果刻画了优雅静态、高洁的梅花形象;第二次时,左手在高音区作有规律的伴奏音型,右手弹奏出音乐主题;到了第三次,节奏突变,左手的伴奏也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态势,刻画出迎霜傲寒、舞羽翻银的梅花形象。

    《阳关三叠》

    原本是一首唐代歌曲,当今琴家所演奏的《阳关三叠》为琴歌。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地名,故亦称《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而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后来经过筝家的移植而成为古筝独奏曲,该曲同《梅花三弄》相似,乐曲因用一个曲调(主题乐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乐曲优美典雅,不愠不火,不紧不慢,表现了依依惜别友人的感人场面。

3、少数民族舞曲篇

    《瑶族舞曲》

    原为刘铁山、茅沅曲,由尹其颖改编移订成为古筝独奏曲。本乐曲原为西洋管弦乐曲,后经由彭修文改编为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流传更广。改编成古筝独奏曲后,乐曲从各个角度都发掘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在慢板部分所运用的摇指技巧不但细密、流畅,而且讲求音色和力度的微妙变化;左手在低音区模拟出长鼓击奏的音型,使乐曲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节奏感。乐曲伊始,优美而抒情的慢板旋律(右手均匀的摇指)伴随微微的鼓声,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们在朦胧的月夜中翩翩起舞;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高涨,乐曲越来越热闹,恰如青年男女纷纷加入,踏歌起舞。乐曲中还有一个三拍子的歌唱性乐段,仿佛是恋人们边歌边舞,互表爱慕之情。乐曲最后一段是主题的再现,气氛更加热烈,演奏也更加奔放,生动地描绘出瑶家儿女在喜庆佳节歌舞时的欢乐场景。

    《彝族舞曲》

    原为琵琶独奏曲。著名的柳琴演奏家王惠然先生以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编写而成,创作于1960年。后来经过著名古筝演奏家潘妙兴先生的整理,成为一首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恬静朦胧的夜景和青年男女欢欣舞蹈的动人场面。乐曲引子自由舒畅,呈现出彝家山寨的静穆。乐曲第一段音调优美婉转,刻画出姑娘曼妙的舞姿;第二段的主题音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原琵琶曲)的,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呈现。就这样,乐曲先以姑娘曼妙的独舞到阿哥的欢舞再到热烈的群舞,从舒缓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到强有力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逐层将乐曲推向高潮。以此曲改编的筝曲,其和声、织体更为丰富充实,古筝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侗族舞曲》

    该曲是著名筝家焦金海先生的作品。乐曲摹写了美丽迷人的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景。全曲除却引子部分,共分为四段:第一段是稍快的中板,是富于歌唱性的乐段,给人以亲切的感觉;第二段稍快,描绘了粗犷、热烈又奔放的芦笙舞;第三乐段速度较慢,描绘出月夜下安静的侗寨,旋律深情细腻;第四乐段是小快板,乐曲在末尾三连音的小节突慢下来,并以和音结束全曲。音乐抒发了侗族人民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乐曲风格独特,尤其是乐曲旋律中交替运用的“升主音”与“降主音”以及一些倚音技巧,展现了侗族音乐的一种特殊风格。

    《木卡姆散序与舞曲》

    这首古筝独奏曲由周吉、邵光琛、李玫作曲,创作于1981年。该乐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序曲,称为散序,第二部分是几个舞曲组成的舞曲组。该曲调式定弦法新颖,也突显出维族音乐的风格。乐曲以木卡姆旋律为创作素材,运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表现出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情。该曲的作者(李玫)原本就接触过古筝,而此曲也恰恰发挥出古筝的表现力。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总共有十二大套,由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部分组成。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音乐圣典,受到政府的重视。1960年,我国整理编辑并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是不可多得的一笔音乐文化遗产。

    4、喜庆劳动祈福篇

    《庆丰年》

    该筝曲由著名的山东筝家赵玉斋先生编曲。1955年,赵玉斋开始创作筝曲《庆丰年》,他以山东民间音调《小溪流水》为创作基础,发展变化而创编了该曲。他使左手的技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曲的出现,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创举,因为左手被解放出来,不仅仅是单纯吟揉按滑的润饰了,在突出古筝音乐韵味的同时,还为右手作伴奏。乐曲一开始就是左右手交替弹奏的大撮指法,双手交替弹奏和弦,此外还有了诸如琶音(可由左手的食指连抹代替,不可处理为花奏)等技巧,以及用点柱(左手无名指按在筝码处,右手弹拨)的技法模拟出锣鼓的音响。由此,《庆丰年》一曲开创了古筝双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在后来的筝曲创作中,筝家都开始注重双手的弹奏,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