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钢琴 » 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
五彩缤纷哥德堡
[2008-09-28]

点击查看大图

古尔德


    在古尔德那个令20世纪的知识分子欣喜若狂又如醉如痴的哥德堡主题变奏曲里面(1981版),我们大概地可以发现,这个版本比1955年那个更加接近“零度巴赫”。更多了一份简单,更多了一种速度上的控制感,音色上也更加接近我们冥冥中所理想的状态。于是,这个哥德堡有了以前和以后所有哥德堡所不具有的含义:它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严肃的哲学问题;它和时间和空间有关系;它也成了文学问题;它更是一种处世和人生的问题。 

  巴赫永远不会想到这些。这个曲子的初衷只是给一个名字叫做哥德堡的公爵作催眠曲。而且,那时用羽键琴演奏这个曲子,和现代钢琴已经差很远了,即便用老一点的钢琴来演奏,如兰多芙斯卡有过的录音,也和现在的声音大不相同,因此在听觉上的差别是巨大的。我有兰多芙斯卡的这个录音碟片,大概是收藏的价值高一点,并没有特别的欣赏价值,因为我是半个发烧友。既然差别这么大,大概这个曲子的深刻含义更多的是一辈辈的后人不断添加上去的,是一辈辈钢琴家不断补充进去的。 
 
    兰多芙斯卡的那个哥德堡录音太老太老,听起来很怪,而且她的速度慢得惊人,比图蕾克的还要慢一半。哥德堡在被评论和比较时,它的速度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这和我们感叹人生时,时间总会是一个主要的抒情对象是一样的。我个人也是个痴迷古尔德的人(我只痴迷他的巴赫),因此基本把他的那个速度当做典范。图蕾克几乎比他慢了一倍,如果不是因为图的版本有一个很强的其它长处,我都不会有耐心听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在欣赏钢琴时是一个道理。图蕾克在那些反复的地方用的比较多,是比较平均地延长了时间,而且是在横向上,因此让人感觉不到;另一个著名的版本是阿劳的哥德堡,这个速度大师在这里并没有展现很高的技巧,但也没有把他的特色加进去,去和图蕾克拼一下。 

  图蕾克的特色在于她的清晰无比的触键和完美鲜亮的音色。如果从纯钢琴的角度而不去考虑钢琴以外的外延的话,图蕾克版本自然是无上极品。这是无比美妙的版本,如春风袭人。这和席夫略带奶油味的巴赫形似而神不似。但席夫的巴赫自然也有他的长处,他给巴赫增加了活力,给哥德堡增添了骨架似的结构感,他让哥德堡飞了起来。他并不是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在糟蹋巴赫。 

  肯普夫也有一个出色的哥德堡,肯普夫的大师气息永远是最浓的一个,他精于局部的处理,在宏观上他也力求连贯和完美。因此,他的哥德堡反倒成了古尔德以外我听的最多的;另外一个广为推崇的版本是佩拉西亚的。佩拉西亚在处理钢琴的干净程度上是不亚于波利尼的(比如他的肖练),而且佩拉西亚有一种超乎异常的冷静,他在演奏这个时从不考虑别的,也不考虑任何其他的演奏(我觉得席夫很多情况下就是老在想着古尔德,谁叫DECCA要这样运作呢?) 

  名气不大的几个钢琴家有时也有惊人的演绎。休伊特就不去说了。让人有惊艳的感觉的是Rangell的哥德堡。也许是由于钢琴和录音的缘故,Rangell的哥德堡听起来非常悦耳,甚至在某些局部,都要大大的胜过图蕾克了。他真正给了我们一个彩色的巴赫,令人心情愉悦的那种,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 

  知识分子们用古尔德作为自己的终极偶像。一是他的传统,他弹最古典最经典的钢琴音乐,他热爱巴赫,他的保守,他的灰色内心;一是他的反抗,他不遵循传统的技法,他不专心弹浪漫派去取悦听众,他几乎不去碰肖邦,而肖邦是20世纪钢琴的神话,他知道自己的方法弹出来会毫无感情(听听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吧!);他追求独创,删去了枝繁叶茂,只留下充满生命感的躯干,他把自己的激情全部投进演奏本身,看他的演奏甚至比听他的演奏更加有趣。也许,巴赫在这里已经成了唯一的一种颜色,那就是透明的无色。 

  哥德堡是钢琴音乐的终极,这里面的故事太多,多到回复到了哥德堡的初衷:很多次我就是在哥德堡的陪伴下安然睡着的。它终究只是一串音符,它的色彩会伴着我们的生命而变化,这种变化是微妙而有质感的。我想起了巨著《百年孤独》,在那种往复循环的生命和时间中,有质感的过程,往往是让我们欣悦而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