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学院 » 音乐知识 » 古筝 » 习筝之道
  习筝之道
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林毛根
[2008-07-03]

 

    很久没有林毛根先生的音讯,心里常常挂念,突然收到他仙逝的消息真的犹如晴天霹雳!在这酷暑难耐的六月,心情一下落至冰点,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堵在心里无法排遣。
    
对林先生的敬仰由来已久,这源于少年时偶得的一本早年间油印的潮筝曲集《锦上添花》。林毛根,广东揭阳人,1929年出生于潮乐世家,父亲林道耀是当地著名的椰胡演奏家,经常在家与潮乐界高手聚会,使林从小得到艺术的熏陶。后随潮乐大师张汉斋学习古筝。1958年、1962年先后与张汉斋、何天佑等大师合作为中国唱片社录制《月儿高》、《深闺怨》、《睢阳恨》等名曲;7080年代又多次与潮乐大师杨广泉合作,先后为太平洋影音公司、香港东南亚唱片公司录制《雁南飞》、《柳青娘》、《思凡》等;1984年为中央广播电台海外部录制创作筝曲《思乡曲》。
    
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我的恩师李婉芬教授多次提及林先生,让我心仪不已。尤其是我在潮筝学习上陷入迷茫、手足无措时,李老师总是以林先生对潮乐的解读作为依据,犹如醍醐灌顶,常能使我豁然开朗。虽然那时还未曾谋面,但我还是很早就研习了林先生演奏的大部分筝曲,可以说是神交已久,心向往之,虽不得其神,但自觉略具其形。
    
工作之后,幸得众多师长赏识,终有机会和林先生同台献技,近距离聆听大师的倾心演绎,方知何谓天籁之音,何谓世俗之语。好在先生念及孺子可教,对我所疑不吝赐教,令我茅塞顿开。在香港,在澳门,在北京,在西安…… 每一次同台演出的机会,我都会向先生请教,而先生也不胜其烦,循循善诱。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传统筝派的代言人,林先生对现代演奏技法颇有好感,从不奚落和排斥,而是诚恳提出了在技法变革中切不可重弹轻按(重视传统韵味),在普及中切不可重女轻男(注意男女平衡)的意见,对古筝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忠告,起到了润滑和助推的作用。
    
作为民间古筝艺术大师,林先生在其所擅长的潮筝领域做出的成就让人肃然起敬。历数他的艺术成就,让很多专业院团的专家教授也为之赞叹。这源于他良好的家庭音乐背景和自身对业务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对古筝艺术无私的爱。林毛根先生的筝艺除了在潮汕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民族音乐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林毛根先生是潮州筝派的当代传人,被誉为潮州筝艺大师。正如他温文尔雅的品性,其演奏风格典雅清丽,尤以演奏韵味浓郁的活五调见长,人们对他演奏上的特点和成就相当熟悉。其实,他在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前面提到的、以他的演奏谱的形式刊行的《锦上添花》,他还曾在《中国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谈二三四谱》、《谈潮州筝》、《潮乐的风格与活五调》等专论。199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以演奏谱的形式出版发行了《林毛根潮州民间筝曲四十首》。
    
林毛根老师建国后长期在文艺部门服务,任过文工团团长、文化馆馆长、音乐曲艺团团长、歌舞团团长等职,还担任过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中国石涛艺术学会理事、汕头市政协常委、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此外他还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顾问之职。这些丰富的经历为他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使他能以更宽泛的视角对待艺术和生活,从而造就了他既有深厚民间根基又有丰富文人思想的独特艺术气质,为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林先生生前生活和工作在汕头。多年前曾邀我去汕头采风,并半开玩笑提出免费提供食宿。对此我十分感念,——一代筝乐大师能对晚辈如此提携,不是出于对艺术无私的爱,何必这般用心良苦?2005年第五次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上,林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在原主任乔建中先生因故不能出席的情况下,临时担当起这次活动的艺委会主任之职。作为这次活动的秘书长,我亲历了整个过程,眼见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奔波于各个会场之间,不知疲倦,通力协调,使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让人感动不已。
    
作为中国潮筝硕果仅存的国宝级艺术家,在所有传统都将被现代化了的时代,他的离去让所有喜爱他音乐的人们扼腕叹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虽然对先生我终未行拜师之礼,对先生的艺术也只算是得其皮毛,但在心底,我早已把先生认作学道恩师,潮筝本源。 相信全国筝人会永远铭记他的艺术、他的风采,他德艺双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