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 优仕音乐网 
首 页|音乐评论|名曲名家|联系方式|协会机构|协会动态|音乐考级|视频列表|音频列表|艺术中心
 
 首页»»音乐评论 » 时代的脉搏 民族的象征---论冼星海的民族音乐观
 
时代的脉搏 民族的象征---论冼星海的民族音乐观
发布时间:2012-04-04

  冼星海与音乐的民族精神研讨会论文5

  [摘要] “艺术为人民”,是冼星海创作思想的核心。他自觉地把音乐家灵魂的骚动和美的呼唤,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和愿望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他的创作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星海回国后,明确了他创作道路的定位,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根基上。他的创作作品引用了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让老百姓听懂。今天,我们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为的是以星海的民族精神来激励我们的文艺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 中国民族音乐、民歌、核心与灵魂、主流与导向、弘扬与发展。

  前 言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伟大的思想应该有的,同时要有伟大的实行。……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要了解没有音乐的普遍全国,便没有音乐统一之可能;没有音乐统一之可能,还能产生音乐大天才吗?”① 冼星海的一生是传奇式的一生,是充满战斗激情的一生。他的音乐创作足迹,从巴黎到上海,从武汉到延安,从苏联到蒙古,不管是在炽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还是在延安鲁艺繁忙的教学中,甚至在国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部分体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的灵魂。正是他的民族音乐观贯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因而《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②? 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乐》,成为“我国第一部民族交响乐”。③ 他的主要作品已成为历史不朽的作品,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当之无愧地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一、核心与灵魂

  “艺术为人民”,是冼星海创作思想的核心。他自觉地把音乐家灵魂的骚动和美的呼唤,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和愿望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他的创作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早在1938年,冼星海就认为:我感到目前缺乏工农、妇孺、伤兵的歌曲的原因,就在一般作曲者不肯到民间去。他们仍有保存着过去所谓音乐家的庄严,离开民众的纯艺术主义者,表示他们的尊贵和高尚。另外,关于音乐水准和技巧问题,可以从民众生活做出发点,避免高深、生硬的一般难学难唱的歌曲。打破陈旧的古曲的形式主义,而另以新的民族音乐代之。④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要怎样的创作才算是新兴的音乐呢?冼星海的回答是:以“大众化”为第一要紧。他认为音乐要有力量,节奏要明显,要通过民族的形式和内容来创作民族的新兴音乐,也就是说要群众喜爱的音乐。不要抄袭或摹仿欧洲的音乐。另外不要趋向从前封建的形式和内容,或颓废的作品。创作者可利用欧洲曲体来创作中国新兴音乐,但要有新的和声,旋律性与调性方面是要中国的、民众的、通俗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以我国民歌、小调、旧剧、大鼓及中国乐器的研究做基础。

  这是冼星海对中国新兴音乐所创始的重要理念,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也是遵循这一理念的。以今天的观点来说,也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创作原则。可见在三十年代后期,冼星海早就预见到了中国新民族音乐的必然发展方向,这体现出冼星海音乐创作思维的天才性与务实性,他的理念不是凭空而来,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科学的、远见的论断。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关于创立新音乐理论体系,冼星海认为我们要有新兴音乐运动的理论基础,有民族研究的理论(包括民谣、小调等),有中国和声学的发明和理论,更要有我国过去的古乐的研究理论,欧西乐学的理论。这是广泛地展开创立中国新兴音乐的理论基础的要求。

  由此可见,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中国新民族音乐的兴起基础上。这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这对以后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是因为星海毕生致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因而他的高度自觉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的。……他一方面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亲身探索民族新音乐的道路,另一方面展开全面的理论研究,探讨中国民间音乐的种种特点。⑤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提倡的星海民族精神。

  二、主流与导向

  著名音乐家赵沨先生谈到:星海(1935年)自巴黎回国在北方战地工作了之后,使他亿起了故乡的打击乐器,使他研究了北方的民间音乐。他用了真正的中国风的曲调,不仅是五声音阶的问题,还有调式、习惯的曲调进行法则等问题。他试用真正的中国化的和声,试用真正的中国风的节奏,试用真正的中国化的配器。⑥

  这说明了星海在回国后的实践中,明确了他创作道路的定位。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新兴音乐运动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并深深扎根在民族民间音乐的根基上。

  冼星海非常重视中国的民歌,他认为:民歌是工农群众唯一的歌声,这些劳动歌声就是告诉了我们将来中国新兴音乐的源泉,比一切浮夸的上等音乐更可贵,而且我们只有从工农音乐着手努力,才可以发扬民族特殊的音乐作风。

  民歌有它的地方性、民族性,因而就有它的独特形式和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比世界任何一国的歌曲的内容形式都更丰富的地方。我国地方广大,生活、风俗、习惯都不同,要立志终生研究民歌是伟大的贡献,不但可以改良社会,而且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伟大的收获。如果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整理,从唯物辨证法去处理,我们就可以创立中国的新音乐,……我们应该重视民歌。⑦

  冼星海是搞西洋乐队音乐创作为主的,当他创作中国作品时,却引用了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的素材,为的是增强民族的风格,让老百姓听懂。

  比喻:冼星海的第一组曲《后方》(作品第九号),此曲原在西安(一九四O年秋)起稿,本想作为钢琴演奏曲子,内有四段,效果不错,有人建议他用管弦乐编出来,于是他就在一九四一年春完成此曲。内容有:

  1、快板(Allegro),采取广东调《饿马摇铃》组成。

  2、如歌慢板(Lento Cantabile),以内蒙歌为根据。

  3、小行板(Andantino),由四川的《耍龙灯》组成。

  4、小快板、优美而有精神(Allegretto? Grazioso? Leggierissimo),由广东调《双飞蝴蝶》组成。

  再如:1945年冼星海在苏联创作了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他以一首旋律明快、生气勃勃的广东民歌《下山虎》与一首古情歌、一首山西民歌《五月鲜》、一首陕西民歌《观灯》、一首陕北民歌《秧歌》连在一起加以变化发展,利用各种中国打击乐器和西洋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尝试写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交响乐,以抒发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虽然冼星海一生中没有创作过一首民族器乐曲,但他的作品大部分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

  1975年10月,为纪念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作曲家刘文金将冼星海创作的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其中引用的广东民歌《下山虎》,改编成了同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改编后的乐曲既保持了原曲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以丰富的配器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下山之虎敏捷矫健、威武勇猛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番禺的沙湾是《广东音乐之乡》,曾培育了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四位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广东音乐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盛行发展的,而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冼星海就引用了广东音乐曲调元素,加强了自己作品的民族风格,可见冼星海在身体力行地实践中国新民族音乐的创新变革。这代表了新兴音乐创作的主流,冼星海的新音乐思维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作为导向,是功不可没的。

  三、弘扬与发展

  当今已是21世纪的新时代了,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为的是以星海的民族精神来激励我们的文艺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纵观南、北各省市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有喜有忧,北方的发展势头较南方好,民族民间音乐基础较厚实。如北京的几个大民乐团体经过改革后,演出活动十分火热。2005年4月9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将电声与民乐队混搭,在世纪剧院举行了“岁月如歌”大型民族音乐会,试图借助电声的情绪煽动,让民乐更加贴近聆听者,特别是吸引年轻观众加入欣赏民乐的行列,同时也是一个尝试——让中国民乐与世界性音乐靠扰。

  而广东的岭南音乐有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三大乐种。广东音乐的发展较活跃和多层次,潮州音近年举办过几次大赛,出了部分作品,广东汉乐2004年举行了《客风·出水莲》大型音乐会,掀起了一股振兴的热潮。但是,广东的民乐发展还是困难重重的,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应将这些乐种继续地扶持与促进发展。

  原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同志2005年3月底到广州,与广东高校师生分享他的爱乐人生。在与星海音乐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后说:“广东音乐是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乐结合的典范,尽管它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广东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他还特地提到了广东番禺籍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广东历史上也是出音乐名人的地方,希望今后音乐教育继续发扬光大”。⑧

  李岚清同志对广东音乐的评价,是岭南音乐发展的巨大动力,也为各乐种培养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星海故乡的岭南音乐变成文化品牌,像《黄河大合唱》一样永唱不衰,让岭南音乐永奏不衰。

  结 语

  在那世界范围法西斯猖獗的三四十年代,民族振兴大业集中体现于抗日救亡斗争。星海的音乐的活动,正是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民族的呼吸,正是投身献身于并忠实准确地代表这脉搏与呼吸达到了不朽。⑨

  星海同志的思想和精神,不论何时都会光芒四射。他那种坚贞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那种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意志,……他对于创作的严肃性、创造性和无比惊人的热情及毅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在指导与鼓舞着我们。⑩

(作者:刘智忠,广东电视台高级音乐编辑)

2005年6月6日于广州

  参考文献

  ①《冼星海全集》第一卷第15页,冼星海:“普遍的音乐”。

  ②《人民音乐》1985年第10期,李焕之文。

  ③《音乐欣赏手册》第411页,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④冼星海:《抗战歌曲》第二集序(1938年7月生活书店初版)。

  ⑤赵宋光文集第二卷:《时代的号手、大众的知心、民族的先觉》。

  ⑥选自1946年3月2日赵沨先生在昆明文化界纪念冼星海音乐会节目单上刊登的文章《星海的创作道路》。

  ⑦冼星海:《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Ⅲ、我们重视民歌和一般人轻视民歌的理由。(《冼星海全集》第一卷第66页)

  ⑧《羊城晚报》2005年4月1日A4版:《笑劝学子落入音乐“圈套”》区健妍等文。

  ⑨赵宋光文集第二卷《星海的成功经验鼓舞我们攀登新的高峰》。

  ⑩安波:《星海同志永远在指导与鼓舞我们》,选自赵宋光文集第二卷。

  来源:省音协  作者:刘智忠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0号  邮 编:510635  电 话:(020)38486835、38486299 传真:(020)020-3848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