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 优仕音乐网 
首 页|音乐评论|名曲名家|联系方式|协会机构|协会动态|音乐考级|视频列表|音频列表|艺术中心
 
 首页»»音乐评论 » 真的要“抵制恶俗”吗
 
真的要“抵制恶俗”吗
发布时间:2012-04-04

    中国音乐家协会在京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阎肃、谷建芬、徐沛东、李海鹰等音乐界知名人士出席,号召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其中,花儿的《喜刷刷》被认为是网络歌曲的恶俗代表,刀郎与杨臣刚的多首歌曲更被点名批评。

   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对于音乐仅仅是喜欢。爱听歌,通俗的、民族的、美声的,只要好听的都喜欢听。但不会谱曲、写词,也没有能在众人面前演奏任何一样乐器的技能。懂一丁点儿乐理知识,在央视的青年歌手大赛期间看选手答题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音乐素养自我检查一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正因为如此,对音乐界、文化界的一些事儿,也喜欢凑个热闹,生怕自己远离了音乐、远离了文艺、文化而变得猥琐。呵呵。

   网络歌曲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在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同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样,其中也必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恶俗之风究竟是否存在以及发展到了何种地步,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说到抵制,我倒觉得不必着急。

    阎肃、谷建芬、徐沛东、李海鹰等音乐界知名人士无疑是代表着我国音乐界的主导力量,也都是我敬重的专家。音乐界的权威们的确为我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他们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在音乐界的地位无疑也是相称的。他们的作品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他们可能更多地看到了包括网络歌曲在内的流行文化的低俗、平庸、肤浅;年纪稍长的人则难以接受当下流行文化的功利、野性、轻浮。

   网络歌曲今天碰到的问题,恐怕也正是整个中国目前的流行文化碰到的问题。

   首先,要历史地看待我国流行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意义。

    流行文化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流行文化并非等同于西方流行文化,其中固然有很多西方的、现代的东西,但也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文化、民间文化乃至高雅文化中吸取的重要养分,它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积淀。我们的网络歌曲等流行文化,必然地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我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影响国人的海外文化,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变革思想和潮流,这中间,既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言为心声”、“歌为心声”,网络歌曲的产生也不是空中楼阁。在反映大众心声的同时,自然会反映出芸芸众生的心声本身的复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流行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世俗文化已发展成为高度商业化的、并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文化工业,被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流行文化,正是文化过渡世俗化的产物。西方许多对流行文化持批判态度的人都对其世俗化的倾向表示不满。而在我国,有流行文化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而且恰恰是从流行歌曲开始的。我们的流行文化的这种世俗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像西方一样随着启蒙运动走向民众,而是随着媒介文化走向民众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流行文化更像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是流行文化消解了一些思想束缚,使张扬个性成为具有时代色彩的褒义词,使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成为名正言顺的理想,使人性解放首先通过流行文化进而在文化的层面上得以充分展现出来。

  其次,要给流行文化准确的定位。

  随着流行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流行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已不仅局限在文化方面,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流行文化本身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性和中国改革进程中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流行文化持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把流行文化当作一个文化等级当中的一部分,而现实却是,流行文化已经变成了类型概念。普契尼的歌剧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曾登上英国流行歌曲排行榜,占居冠军位置数周;我们的流行歌曲中也不乏《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真心英雄》等佳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国的流行文化从无到有,已经渐成气候,但是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和把握却大大的落后了,更缺少流行文化的研究人员。从事流行文化的研究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对当下文化现状的激情和敏感。

  第三,要客观地看待流行文化的“俗”。

  俗,有通俗和庸俗之分。然而,对二者的严格区分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在对待通俗文化的问题上,许多人表现出了贵族心态和精英意识,习惯用过去的二分法来对文化进行评价,要么“真善美”,要么“假恶丑”,这种现象并不都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知识界特别是权威界对自己优越地位失落的情绪化态度,更多的是因过去传统文艺观对人的影响至深而一时难以消除的“盲点”。

  从高雅文化的角度对通俗文化进行批评是不公正的,就像我们不能用国际比赛的标准来衡量邻居家小孩之间的玩闹一样,没有人会用歌手大奖赛的评分标准来区分“星光大道”的表演者演艺水平的高下。

  “俗”并没有天生的原罪,即使经不起高雅文化祖宗三代的排查,也不能因为“俗”就遭贬斥。流行文化的审美观念不是从知识论出发而是植根于日常生活常识,这种审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和有条件的,每个文化对象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它不可能有客观的绝对的标准,人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趣味,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消费和利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是一元文化,大众的文化接受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审美习惯。流行文化进入文化的结果,是极大地开拓了文化的内容,使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这种文化中,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定位。对于大多数无缘交响乐、芭蕾舞剧、歌剧的数以亿计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唯一消费得起的不就是这些“俗”而又“俗”,甚至是“俗不可耐”的流行文化吗?我在乡下的三姑妈的二丫头还想每周去国家大剧院欣赏一次芭蕾舞剧呢!有这个条件吗?

  第四,要全面的看待流行文化的功能。

   流行文化所体现的娱乐性与传统精英文化摒弃娱乐性的基本特征针锋相对,因而也是流行文化被喜爱和被批判的焦点。对网络歌曲乃至对流行文化持批评态度的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放弃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然而我们要说:文艺和文化的教化功能,不是也要通过“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实现吗?“寓教于乐”一直是我们的文艺所追求的。然而真正做到却又是那么的难上加难!

   过去我们追求的文化是一种工具文化,在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口号下,文艺一直是一种工具,没有独立地按照文艺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主导文化自上而下地提供给人民的大都是一些以说教性为主的“艺术”作品,建国以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一直是体现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的,“寓教于乐”并不是根据大众真正的“乐”而更像是为了对大众的“教”。这种文化显示出来的是国家权力的意志而不是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降低艺术标准为代价发展起来的,这种违背艺术规律的文化在看似增强大众感染力的同时也失去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文艺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即成为资料保存,而难以进入市场、进入生活、进入人心。

   同时,娱乐性并不是流行文化所独具的特性,任何一种理想的文化形态都不可忽视娱乐功能。在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中,人们往往过多地注重了其审美的教育功能,而淡化甚至忽视了文化应该具备的娱乐性功能。流行文化突出了娱乐性的功能,应看作是对既有文化的一种反思和进步,文化当中的娱乐性因素,不仅仅是大众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调节,它本身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五,要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者。

   从接受方面看,由于个体的差异,同样的信息对人们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重要的媒介效果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许多负面的效果都是媒介使用者自己引起的,媒介无罪。

   在大批量的机械复制面前,大众个人的独创力、理解力既可能得到强化也可能得到削弱,人们往往没有能力对各种包装的文化产品进行恰当的选择,因而只能被动地趋从广告或紧跟潮流,久而久之,大众的审美能力会被钝化,审美惰性就会滋长,文化个性严重丧失,其后果势必造成大众审美趣味的单一性、被动性。

   大众在开始阶段对美的感受还处于一种感性阶段,带有浓厚的世俗和功利目的,我们并非要排除感性审美,但要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思考。因为美不仅包含感性的感觉,更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感觉。对大众文化的美学思考也应有历史主义的目光,要看到审美是有阶段性的,任何人在刚刚接受一门艺术时都可能要以门外汉的方式采取从众路线,当他对这门艺术有了大量的感性了解和理性把握后,他就会形成自己的审美口味,做出自己的审美选择对大众的审美选择保持乐观的态度,基于人类对自身精神属性的肯定和自信。

  第六,要改进和丰富我们的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

   技术的进步给文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它是文化的载体,当代文化是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才从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大量的受众所需要的大量的文化产品只有依靠发达的技术手段才能得到保证。流行文化在这方面显然是走得更快、更远、更潇洒,网络歌曲更是流行文化中走在前列的一种文化产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审美方式的改变与现代的文化媒介手段也有关,现代技术已经使艺术家拓宽了艺术表现与传播的领域,它可以利用任何与当代文化有关的媒体和场景来实施作品,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场与景,利用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冲击力来传递人们感知世界的信息。这一改变也使得更多不具备专业背景但具备专业素养、专业天赋的普通人成为创作者。

  “大众虽然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不具备使艺术升华的能力,但他们对新技术与信息传播接受却非常敏感,对任何一种由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文化形式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他们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真实、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现实文化处境,更方便有效地完成文化与生活的互动,不要求深度的审美活动和把文化融于生活的实用态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走红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坦言,存在“忽视需要”的问题,一讲文化就是阳春白雪,游离于生活之外,高山仰止。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载体,有时候牛排大餐不如一碗面,节目首先要做到让观众喜闻乐见。

   我们的文化界的专家和权威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将主导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精华吸纳到大众文化中来,借此提升流行文化的人文含量和审美品格,将流行文化整合成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各种功能的、既能共享又能分层的公众文化。

  而不是抵制这个、抵制那个。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0号  邮 编:510635  电 话:(020)38486835、38486299 传真:(020)020-3848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