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 优仕音乐网 
首 页|音乐评论|名曲名家|联系方式|协会机构|协会动态|音乐考级|视频列表|音频列表|艺术中心
 
 首页»»音乐评论 » 何平: 特殊年代成就的特殊作品
 
何平: 特殊年代成就的特殊作品
发布时间:2012-04-04

 ——我听组歌《岁月甘泉》

说组歌《岁月甘泉》是特殊作品,有这样几点理由:作品出自知识青年之手,他们在那特殊的年代付出了青春和才华;作曲者是非专业科班出身,一位业余作者,这一特殊身份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作曲者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学工科的,其特殊的学习背景,彰显了人文艺术对科学的影响,这也是当今尤其引起教育界关注的。

这三点特殊就使作品有了一种特殊的意味,当我们品味作品的同时,作者的学习、工作背景使我们对作品产生了一种敬仰感。可以想见,作者是以何种渴望、热情、憧憬、激动的心情来完成作品,这已经为作品成功奠定了人文底蕴基础,所以我们期待着聆赏这部作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革”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重大是因为与在此以往的城镇人口到农村去的政治背景不同。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遭遇严重经济困难时,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要求精简城市人口2000万。从1961年开始,到1963年6月,全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杨尚昆曾说:几千万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农村,不能不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就此,当我们回顾“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其“改造”的意味就尤让我们刻骨铭心了,这也恰恰维系了我们不尽的“知青”情结。

组歌《岁月甘泉》所表现出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情结的体现。我作为“知青”一员,对此也有深刻的记忆,而那也正是我一生用不完的记忆,一生也使不尽的动力。我正是以这种心情、这种经历来聆听、来赏析这部作品的。

从对作品的审美评价来讲,至少有三点感受:

其一,叙事性的作品结构,把我们带入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作品开始的序曲把人们的思绪很快带入到那个年代,似有一种倒叙的特点。序曲的成功铺垫,为全曲的展开带来了空间。在结构上,我以为作者抓住了三个核心: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第三曲);情真意切的思乡意绪(第五曲);百感交加的眷恋之情(第七曲)。整个叙事过程贯穿于这核心之中。如第二曲,全曲不乏悲壮之感,但并不悲哀,它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知青”的豪迈,他们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们对艰苦的未来却充满了信心和热情。这一段也让我想起当年我不止一次去火车站送那些年长的同学时,火车站那热烈但又掩饰不住的离乡痛楚之情的场景。这一曲恰为第三曲做了情绪上的准备。

其二,作品音乐情绪上的强烈反差,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感触。整个组曲随着歌词的画面转换,音乐情绪不失时机地做了不同的对比、碰撞。第三曲的热烈情绪,有着极强的画面感,这一劳动场景的描绘,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可爱。两首分曲从不同角度勾勒了“知青”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音乐有力,是那个时代这些单纯的“知青”们的真实写照。而第五曲表现的对家乡的思念,虽有迷茫、对人生的不解在里面,但音乐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这时音乐已完全成了主导,当我们离开歌词的指向时,我们仍能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意欲和祈盼。第七曲作为主题的归结点,作为结构的终止处,在欢快的节奏里,我们体会到了心酸,感受到了眷恋,这是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一句话,这是走过历史的人对人生的感慨。

其三,贯穿全曲充满活力的奋进的精神主题,是我们的“知青”问心无愧、回首无悔、坦对历史的精神写照。这美好的精神家园,铸就了“知青”们钢铁般的意志,蔡东士有语:“我们没有辜负知青时代的艰苦岁月,那是千呼万唤回不来却将千秋万代传下去的金色年华。” 我们听着这向前奋进的精神主题,有了勇气和力量,这不仅是“知青”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如第六曲那多少有些悲壮气氛的呼唤,似乎让人心颤,但那不彷徨、不畏缩、不向命运低头的“知青”精神,正是全曲的精神核心所在。这个精神核心在第二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一直贯穿全曲,维系在整部作品中,这似乎暗示了人的一生,也似乎在指明人的一生——应该这样。由此,当我们在欣赏到最后一曲那面对青山的感念时,我们便看到了希望,那里包含对祖国的希望、对事业的希望、对人生的希望。于是我们有了满足感,我们有了对作品的愉悦,有了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对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有了自我的升华。

我喜欢这部作品,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曲作者霍东龄是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友,我虽为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友,但我为有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而又事业有成的老校友而自豪,为他的出色而高兴。这从另一面仿佛也在印证,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育之本,也是祖国之需。我祝贺这部作品的首演成功,也期待着作品能流传开来,因为它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鲜花。

 

 

华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何平

20081112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0号  邮 编:510635  电 话:(020)38486835、38486299 传真:(020)020-3848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