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音乐家协会 | 优仕音乐网 
首 页|音乐评论|名曲名家|联系方式|协会机构|协会动态|音乐考级|视频列表|音频列表|艺术中心
 
 首页»»音乐评论 » 当代文艺动态2008年第5辑
 
当代文艺动态2008年第5辑
发布时间:2012-04-04

      

中国人正在用行动演出一场感动大剧…………………………………………………………………1

中日合演昆曲《牡丹亭》歌舞伎《杨贵妃》在京首演………………………………………………1

年入5000万堪比印钞机 ,二人转最能赚……………………………………………………………3

《恋爱的犀牛》9岁排第三版…………………………………………………………………………4

著名爵士摄影师威廉·克拉克斯顿传奇………………………………………………………………5

 新版《日出》:以新方式诠释经典………………………………………………………………………5

王蒙等在中韩文艺论坛探讨当下文学热点……………………………………………………………6

柏杨:像鲁迅般“刻薄”的世俗知识分子…………………………………………………………7

外国名著搬上京昆舞台………………………………………………………………………………9

文学推动影视繁荣………………………………………………………………………………………9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几种新倾向的思考………………………………………………………………10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闭幕…………………………………………………………………………………12

大型摄影艺术画册《中国》在英发行…………………………………………………………………13

中国的舞蹈市场………………………………………………………………………………………14

中国动漫产业的三道“紧箍咒”……………………………………………………………………14

何苦你也文化产业我也文化产业………………………………………………………………………16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民!………………………………………………………………………17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编

2008年5月

 

中国人正在用行动演出一场感动大剧

 

总书记连夜召集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总理于地震当天赶往灾区,在飞机上研究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到第一线看望受灾群众、指挥抗震救灾;解放军徒步开进受灾地区;全国各地纷纷向受灾地区捐款捐物;汶川县委书记哽咽着向阿坝州州长报告灾情;凌法小学一名姓薛的老师玩命抢救了30名幼儿;遵道镇欢欢幼儿园一名姓瞿的老师,硬是用后背挡住倒塌的水泥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名幼儿的生命;爱莲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明,置80多岁受伤的老母于不顾,抢救孩子;一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当解放军战士将她从废墟中救出时,这位坚强的女孩竟然在废墟中打着手电在看书;成都百余的哥自发去灾区抗震救灾;唐山青年企业家皇甫志友不仅捐款100万元、购买了价值30万元的救灾物资,而且组织企业员工39人和黄家屯医院12名医务人员一起,连夜赶赴四川地震灾区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官兵用手挖出被困学生;奥运火炬传递前集体为在地震中遇难的群众默哀1分钟。

这就是发生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一幕幕感人故事,一个个感动场面。

其实,这样的感动场面、感动故事,又何止一幕两幕,何止一个两个,从汶川到全国各地,从总书记、总理到平民百姓,从城市到农村,从前方到后方,在汶川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哪个地方没有令人感动的场面?哪个地方没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也许,更多的人不能亲自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为灾区人民服务,但是,他们用捐款、捐物的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也许,有的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所捐钱物有点“微不足道”,但是,表达的感情却一样浓烈;也许,有的人实在没有能力在物质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但是,动情的语言,仍然让听者为之动容。

我们真的无法将这一幕幕感动的场面和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有的或许会永远伴随着默默无闻而成为历史,但是,汶川会永远记住他们,四川会永远记住他们,中国会永远记住他们,中华民族会永远记住他们,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

2008年的这个季节,是一个让中国人悲痛的季节,但是,却又是一个让世界感动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发生了太多的让人感动的场面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眼下,汶川的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最关键的时刻,生命高于一切,救人第一,有一丝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伤群众等等,在这样的抗震救灾理念下,注定还会演绎出更多让人感动的场面和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场面和故事,将一直伴随着汶川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工作。

众志成城,是我们战胜一切自然灾害的法宝,在众志成城下,中国人正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用行动演出一幕将永载历史的感动大剧。

 

来源:南方网

 

 

中日合演昆曲《牡丹亭》歌舞伎《杨贵妃》在京首演

 

5月6日晚,中日合演的昆曲《牡丹亭》在北京湖广会馆上演。“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舞台上幽幽吟唱的佳人,就是由日本的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扮演的杜丽娘。

   在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执行导演靳飞看来,这也是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点,“坂东的演出使这一经典焕发出独特的美感,昆曲的舞台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欢上中国古典艺术,而且能透彻地理解剧中唱词的意义,唱念都做到完美,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中国文化的魅力无法阻挡

 

   许多人认为,坂东玉三郎的扮相与我国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相似。事实上他也确实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他生于日本歌舞伎世家,其祖父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幼时的玉三郎就常常听父亲讲述中国京剧和梅兰芳,对中国戏曲和文化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87年,已是日本歌舞伎著名女形(男旦)的玉三郎专程来到北京,向梅葆玖学习京剧《贵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知《醉酒》深受昆曲影响,而昆曲产生的时间,与日本的能乐和歌舞伎差不多。从此,他对昆曲产生了浓厚兴趣。2007年,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支持下,玉三郎来到苏州,观看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并向中国昆曲名家张继青学习“杜丽娘”一角。

   《牡丹亭》几乎是每个昆曲旦角演员的必修课,但真正能演好杜丽娘的少之又少,直到今天只有梅兰芳、蔡瑶铣、华文漪、张继青等少数几人得到认可。为了演好《牡丹亭》,坂东玉三郎很早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他读了《论语》、《孟子》、《庄子》和《老子》,几乎每天打一个半小时的国际长途电话到北京,让靳飞给他讲解《牡丹亭》每一句唱词的意思。

   对于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人来说,学习昆曲的最难之处莫过于语言的掌握。为了学习苏州话,玉三郎对照张继青灌录的唱词和念白,用注音法强行记忆,反复练习,家里的电视总是在播放张继青的口型录像。为了在演出中为杜丽娘配上一副圆润的嗓音,已经20年不食肉的玉三郎特意“开戒”吃肉。

   在看了玉三郎版的杜丽娘之后,张继青感慨道:“坂东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演员,他在台上的表演让其他的演员都显得生嫩了。”

 

   “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 :传统昆曲也可融入“日本美”

 

   这次的《牡丹亭》采用“全男旦”的形式,坂东玉三郎将携两名中国青年男旦饰演杜丽娘。其中坂东出演《惊梦》、《离魂》两折,中国国家京剧院的刘铮出演《写真》,《游园》则由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读的董飞担纲。

   “玉三郎对两位中国青年男旦的培养不仅限于戏,更有对男旦的严格、特殊的要求。”著名昆曲艺术家许凤山表示,能看到从前男旦“以老带新”的传统在玉三郎和两位中国青年男旦之间变成现实,中国戏曲的传统在此次中日艺术家的合作中得到延续,让人感到欣慰。

   作为参演的另一方,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表示,与青春版《牡丹亭》相比,中日版《牡丹亭》更向传统回归。“坂东玉三郎并不是用歌舞伎的东西来改造昆曲,而是认真地按照昆曲的套路演昆曲。”蔡少华说。

   坂东玉三郎说,相对于场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昆曲的表演空间更小,艺术品格也更加内敛,但却具有极大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使他在演出中甘愿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经验,一心向昆曲的传统表演方式回归。

   然而,玉三郎并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多方面吸取营养来塑造心中完美的杜丽娘。他的演唱多使用头腔共鸣,近于程砚秋的“脑后音”,而身段富于舞蹈的造型美,也与程派风格极为相似。在《离魂》一折中,他为杜丽娘加上了在临死前向母亲再拜的动作,又将母亲和春香轻轻推开。在靳飞看来,玉三郎在《牡丹亭》中融入的“日本美”,独具匠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两大文化遗产碰撞出新火花

 

   今年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牡丹亭》曾在日本京都南座剧场公演20场,获得巨大成功。演出场场爆满,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报以20多分钟持续不断的掌声,平均每场演出要谢幕4次。拥有600年历史的中国昆曲,在作为歌舞伎发源地的南座剧场大放异彩,吸引了许多日本观众的目光。

   “坂东玉三郎使昆曲的欣赏群体走出了华语人群。在日本的演出,使很多日本观众接触到了我们的艺术。”蔡少华说。作为昆曲的国际传承人和推广人,坂东玉三郎正在推动中国昆曲走向世界——这也是中日版《牡丹亭》在演出之外更加深远的意义。

   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的演出中,由坂东玉三郎亲自指导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周雪峰排演的歌舞伎《杨贵妃》也将同时上演。歌舞伎《杨贵妃》将使用中文唱词,由中国演员演唱,同时由中国演奏员使用中国乐器伴奏。这是日本歌舞伎诞生400年来,首次使用非日语唱词为演出伴唱,并由非日籍演员承担演出任务。

昆曲和歌舞伎这两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第三十个夏天,在北京古老的戏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来源:中国戏剧网

 

年入5000万堪比印钞机, 二人转最能赚

 

奔驰、宝马、悍马、丰田,一溜的名车每晚7时前总会聚集在一起,按先来后到排排队,这并非是哪家主人在摆阔,都是为了刘老根大舞台慕名而来。

看着衣衫笔挺的男男女女走进剧场,不由得让人联想起7年前门可罗雀的二人转剧场。没错,就在2001年前,提起二人转,很多有身份的人恐怕都得躲着走,虽然没传说的那么邪乎,可是假如谁沾上了二人转的边,很多人都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你,你也必将成为没品位的代表。

如今几年过去了,二人转演出已在东北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以沈阳为例,很多外地人来沈阳宁愿不吃东北菜,也得去看看二人转,因为赵本山打造的'刘老根大舞台'早已经成为沈阳的一张名片。近日,记者几经走访与打探,发现这张名片可是张纯金名片,是张缔造演出市场奇迹的名片,单二人转这一项演出,就能为沈阳年增加5000万元的营业额,而凡是与二人转搭边的人和事都身价倍增,难怪一位在沈阳从事多年二人转经营的业内人士总结道'二人转就是印钞机'。

在二人转近300年的发展史中,它的演出场所绝大多数在村巷田头。清末民初的时候,二人转曾试图向城市进军,但难敌京剧、评剧。二人转登堂入室发生在解放后,虽然文革十年二人转曾遭遇劫难,但1978年以后,二人转在东北农村遍地开花,后由乡村进县城,由县城蔓延到都市。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热播以后,二人转更是深入人心,在城市传统戏曲演出萧条时,二人转却一枝独秀。

二人转有不少俗称,有人叫它双玩艺儿,有的叫它双条,还有的叫它对口,但很多人还叫它'蹦蹦'。二人转是解放后的称呼。《中国曲艺志》说,二人转流行的地区除了东北三省外,还有河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来源:中国戏剧网

 

《恋爱的犀牛》9岁排第三版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九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孟京辉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以特立独行的先锋姿态出现在当时的青艺剧场,男主人公马路的经典台词,曾经影响了太多城市小资和文艺青年。在《恋爱的犀牛》9周岁生日时,孟京辉宣布将重排该剧,不仅将起用全新的演员阵容,在视觉上也会有耳目一新的全新效果。

  作为当代中国戏剧旗帜性作品,《恋爱的犀牛》可以算得上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太多的年轻观众因为这个戏开始走进剧场,成为话剧艺术的忠实粉丝。而该剧的历任主演郭涛、吴越、段奕宏、郝蕾……都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成为如今的一线明星。

  据悉,新版《恋爱的犀牛》将于6月在特别为它改建的北京新剧场“蜂巢剧场”重新上演,并于7月1日来沪,在话剧艺术中心演出6场。同样,新版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也会随后再度来沪演出。

 

  “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

 

  《恋爱的犀牛》是孟京辉和廖一梅合作的经典,被观众们称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马路和明明的疯狂故事,让人们在这个不再相信爱情、人性被看得太彻底的时代,有了一份莫名的感动。据悉,该剧问世之后,全国已经有近百所高校排演过不同版本的《恋爱的犀牛》,以至于该剧成为除《雷雨》外,被高校剧社搬演次数最多的剧目。而该剧问世后100场的演出纪录,迄今仍是小剧场话剧的一个小小传奇。

  为了庆祝“犀牛”9周岁以及新版推出,这个大家庭日前在北京举行了欢聚,除了这个“家长”孟京辉、廖一梅,99版“马路”扮演者郭涛、99版“明明”的扮演者吴越、99版“经纪人”扮演者廖凡、03版“明明”的扮演者郝蕾、百场“红红”的扮演者杨婷、百场“牙刷”的扮演者李乃文等成员悉数到场。而因为《士兵突击》红透全国的03/04版“马路”的扮演者段奕宏因为远在云南拍戏,只得托孟京辉导演给大家带来了祝福。

 

  新主演都“特别年轻”

 

  据孟京辉介绍,新版的《恋爱的犀牛》将起用全新的演员阵容,但目前,男女主角的人选都还在甄选中,其中既有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也有外聘的实力演员,但都会是特别年轻的一代。虽然都不是明星级的人物,但孟京辉之前的小剧场话剧向来都有“造星”功能,因而该剧的新主演人选备受关注。

  而除了演员,该剧的舞台效果也将有焕然一新的面貌。由于《恋爱的犀牛》最近的一次演出已经是4年前,孟京辉表示这版的视觉感受会和以前全然不同,是视觉版《恋爱的犀牛》。并且,全剧的所有音乐重新配器。

孟京辉的“雄心”不止于此,他表示,新版《恋爱的犀牛》今后将成为常驻演出,为了该剧,甚至在东直门重新改建了一个艺术小剧场“蜂巢剧场”,孟京辉还亲自参与了设计策划。据悉,“蜂巢剧场”有望成为当代戏剧的地标性建筑,今后除了先锋戏剧演出,还会有许多特殊的舞台装置将在那里呈现给观众。而孟京辉也希望新版《恋爱的犀牛》5年内在那里冲击千场纪录,甚至能够会变成常态演出,发展出几个演出小分队。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著名爵士摄影师威廉·克拉克斯顿传奇

 

  爵士乐与摄影虽然是两种看似不相关的艺术,但在不同的外表下,却有很多相通之处,威廉·克拉克斯顿的照片则把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克拉克斯顿生于加利福尼亚,在洛杉矶上大学的时候,他便开始在当地的爵士酒吧拍摄照片,他以一张小号手切特·贝克的照片开始了职业生涯,此后,他陆续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查理·帕克、埃拉·菲茨杰拉德、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蒙克等众多爵士巨星拍摄了照片,这些定格在胶片上的瞬间成为了众多经典爵士唱片的封面和海报、让人们熟悉了那些爵士乐大师的音容笑貌,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照片喜爱上了爵士乐。可以说,克拉克斯顿的照片改写了爵士乐的历史,而他本人则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爵士乐最重要的“造型设计师”。

克拉克斯顿能从每一位乐手身上发现美,他从不会让拍摄对象刻意地摆出造型,而是以真实作为美的唯一定义,通过敏锐的感觉和独到的镜头,用非常简单和自然的方式,真实地抓住音乐内在的视觉语言,把音乐的表现过程中那种潜在的、转瞬即逝的美,通过视觉完美地展示出来。通过他的照片,人们可以欣赏到那些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虽然听不到音乐,但当人们看到这些照片时,音乐就会在他们心中响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音乐的延伸。正如克拉克斯顿所言:摄影是眼睛的爵士。而你所要做的就是用眼睛去聆听。

 

 

新版《日出》:以新方式诠释经典

 

 

大幕启处,舞台变成一个半倾半开的、巨大的鸟笼子,并且拥有别致的、在鸟笼子外围盘旋的“腰线”:从舞台右侧底部逐渐盘旋上升到左侧舞台高处的一长段楼梯,演出空间于是骤然立体化、扩大化,由一层变成了多层,演员们可以在楼梯半中腰上下场或者表演,也可以在舞台最高处回忆往事、俯视众生。这个别致的舞台设计,应该是曹禺经典话剧《日出》诞生以来所没有过的,“鸟笼”也画龙点睛地象征了陈白露的身份和处境。总政话剧团推出的新版《日出》,目前正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导演王延松称,此次排演是“对《日出》的‘新解读、新样式、新叙述’”,其“新”,首先就会让观众从舞台设计上感受到。

  熟悉《日出》的人都知道,该剧共有四幕,其中一、二、四幕是陈白露在豪华旅馆的住处,第三幕是三等妓院,这两个反差颇大的舞台布景,对历来所有的《日出》剧组都是一种挑战。新版《日出》在豪华旅馆与三等妓院的变换,巧妙地利用了帷幔、盖布和灯光。可以说,新版《日出》的舞台设计一方面简洁而具有现代时尚色彩,甚至有点小剧场话剧的感觉,与过去舞台布景的写实、繁复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又有效拓展、立体化了舞台表现的空间,具有西方先锋话剧色彩。

  王延松认为,对经典的新解读是一种时代的审美需求。当然,重排《日出》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是原著剧本多达9.4万字,必须找到新的角度才能成功地压缩。为此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最后从曹禺先生的《日出》序言受到启发,把原著删减到3万余字,而且仍然比较忠实于原著。新版《日出》完全从陈白露的角度讲述故事、贯穿人物,开场就是陈白露的死,整部戏既是一个关于众生复杂人性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陈白露心灵的故事,而且忽而关注人性、忽而关注心灵,大开大合,然后再度走向陈白露的死亡。也有人把这种改编称为“洗牌”,即:并不修改、增加原著的情节、台词,而是将原著中的一些段落进行重新编排,编排的主线是陈白露的精神历程和心灵独白,突出她向往日出、向往美好的一面。这个版本就成为原著的一种浓缩和抽紧。显而易见,新版《日出》里陈白露的戏份特别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内心戏极为突出,富于跳跃性。这对陈白露的饰演者陈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凭借在电视剧《暗算》、《新上海滩》、《相思树》中的出色表演,陈数近年来声誉鹊起。然而,历来陈白露的扮演者都是话剧舞台上的翘楚,陈数是否能够与她的杰出前辈们比肩呢?王延松对此给予肯定。“陈数天性聪慧,特别能理解新版《日出》‘原创性’的一面,导起来不累。话剧这门综合艺术需要各方面的积累,她恰好符合了这些要求。也许陈数在表演手段上还没有那么丰富、完美,但是她的文学素养救了她。而且每一次彩排和每一次演出,她都在不断地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小品演员郭达一洗以往的喜剧色彩,成功饰演了商人潘月亭。此外,饰演李石卿的翟万臣、饰演方达生的靳东以及配角胡四、顾八奶奶、翠喜的扮演者,都非常胜任角色,十分难得。

  据悉,该剧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结束后,还将在全国进行50场巡演。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苗春

 

 

王蒙等在中韩文艺论坛探讨当下文学热点

    

 “除了文学以外,哪方面你要说有大师人家都承认。为什么文学不行,因为你找不到一个雄辩的鲁迅,找不到一个扛着十字架的人。”正在北京举行的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上,作家王蒙对时下颇为流行的“当下文坛没有大师”的话题,给出了另一种回应,“今天的文学,在雄辩性式微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亲和性,而在不少人看来,雄辩的才叫‘大师’,亲和的最多就是‘小师’。”

  

  中国当然只有一个鲁迅

  

  王蒙将“五四”新文学的主流称为雄辩的文学。“它要倾诉,而且它要辩驳,它有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封建的、落后的旧中国。”鲁迅的小说及杂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佐证。王蒙指出,雄辩的文学和它处在革命的前夜和革命当中这样一个语境有很大的关系,而作家是很容易、很愿意倾向于革命和变革的。

  “但这种雄辩的、辉煌与痛苦交织的文学在革命以后,雄辩性就变得可疑了。”改革开放以后,文学的雄辩性主要存在于80年代初期,“但这个时候,雄辩的文字未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雄辩性带来了动员性、精英性、浪漫性与煽情性。雄辩性的式微,引起了一些人对文学失望乃至于痛心疾首的情绪。”

  王蒙本人对此却很坦然:“中国当然只有一个鲁迅,也只有一个曹雪芹,也只有一个杜甫;这就像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

  

  更多的是良师益友的文学

  

  王蒙认为,雄辩性的式微并不是因为现在不允许雄辩,而是当下的文学比革命前与革命中具有更广泛的精神内容,体现出更多的亲和性。现在,更多的是良师益友式的文学,而不是精神领袖式的、抗议者的文学。

  在王蒙看来,古今中外,文学的雄辩性和亲和性不是截然对立的。文学,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此岸”、即人间的肯定和爱恋,对世界万物的平衡、和谐与运转的赞颂,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达,对爱情、亲情等种种情感的讴歌,对精神的自我慰藉和调剂,对世界的爱心和礼赞,对忧伤、无奈的唯美转化……从《卿云歌》、《江南可采莲》等数不胜数的中国古诗到惠特曼、泰戈尔的诗作,无一不是具有亲和的美感和力量。

  

  作家是否该成为社会医生

  

  对韩国文坛影响颇深的鲁迅,成为与会作家、评论家的共同话题。韩国文学评论家柳宗镐说:“鲁迅弃医从文,实际上是以自己的笔作为手术刀,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医生。”他指出,从托尔斯泰、鲁迅等作家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作家可以成为社会的医生,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学威严。但在精神世俗化的今天,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文学被日益娱乐化了。他举了一个例子:金光均是韩国现代派诗歌运动中的重要诗人,他曾以“虽然伤心,仍坚强生活”的鲁迅为榜样给自己鼓劲,但迫于生计,最后只能去办企业养活家小。

  柳宗镐发出这样的疑问:作家面前摆着两条路,是应该作为一名娱乐产业的从事者而知足呢,还是应该努力成为社会的医生?他引用鲁迅《故乡》中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示愿意在“新的‘路’上等待文学。”

  作家莫言则对大部分作家依然在承担着社会责任给予肯定,只不过确有一部分作家喜欢写一些更闲适的娱乐类作品,但“无可厚非”。

  

                                              来源:《文汇报》 作者:江胜信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0号  邮 编:510635  电 话:(020)38486835、38486299 传真:(020)020-38486833